美术学专业“双创”教育改革与“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
沈名杰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课题: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9C0946)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系到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同时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创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美术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从适应外部政策环境、完善内部课程模块、调整运行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和“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阐释了“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同时列举了美术学专业的具体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和“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美术学;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1]由此可见,国家和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了美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双创”管理机制、专业课程模块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是构建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为了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遵循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差异性、可操作性与互动性的原则。
2.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的原则及其解决方案2.1 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的原则
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双创”教育的基本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双创”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双创”教育必须全面融入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为了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都必须包含“双创”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这些“双创”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详细设置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同时按照这些教学内容与要求来撰写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从而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2.2 “创业基础”+“创新实践”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的原则,美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了“创新发展素养”,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技能勇于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不断培养持续学习以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具备自主创业能力”;而在毕业要求中则强调“发展要求”,即“具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双创”教育改革和“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创业基础”为基础,以“创新实践”环节为主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的竞赛为抓手,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推动美术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不断升级。
3.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原则及其解决方案3.1 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一方面,“双创”教育必须突出创新性。创新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地方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3],而此类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密不可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努力构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类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尤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同时对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大力推动专任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自主学习、开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双创”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和深化,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美术创作和各类绘画实践训练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把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双创”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顺利完成“双创”教育改革和“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3.2 实践环节优化培养的解决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风景写生”“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寒假)”“毕业实习”等课程中,美术学专业授课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或自然环境,加强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实践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体悟生活,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
4.注重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原则及其解决方案4.1 注重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原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立足本省、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具体需求情况,科学、精准地设计“双创”教育的体系,充分考虑本校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置自己独有的“双创”培养目标和实践、实训方法。美术学专业应当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本校的定位,为自己量身定制本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方案,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双创”实践训练项目、“双创”教育课程模块等,将兼具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双创”教育内容完美地融入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4.2 课程设置体现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解决方案
在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中,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各专业普遍都设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此类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等综合素养,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美术学专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也在“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中设置了“创新实践”“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寒假)”“美术创作思维训练”等课程。此类课程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原则。
5.注重可操作性与互动性的原则及其解决方案5.1 注重可操作性与互动性的原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改革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操作性与互动性的原则。院校一般是通过构建完善、科学、规范、人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使“双创”教育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
[4]对于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言,院校主要是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相对灵活、自由的弹性学习制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创新研究、创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系学习,让学生从单一、枯燥和脱离生产实际的课堂理论灌输环节解脱出来,投身更为广阔、实用的“双创”学习、探索的天地。
5.2 增加相关选修课学分的解决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与“双创”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学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双创”类任选课,允许学生通过自主创立美术培训机构、参加校内外“双创”项目等方式来获得创新学分;还可以制定相关的“双创”项目激励政策,将“双创”教育成果与年底的奖励和绩效考核挂钩,促使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相关的“双创”项目,促使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相关的“双创”竞赛和活动,通过定期沟通、协商的机制,构建师生之间“双创”教育的互动交流、紧密协作的关系。
6.结语综上所述,构建美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从培养目标制定,到实践环节优化,再到凸显专业特色和完善配套制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系主任和学院领导可以整体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双创”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大方向;专任教师可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双创”教育实训环节;专业负责人则应该凝练美术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科学谋划;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和丰富的“双创”活动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引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
[2]王斌.艺术设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2,(08).
[3]赵莉.企业创新型人才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
技术与市场.2022,29(04).
[4]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沈名杰,男,1978年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美育、书画技法和哲学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