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方法
郑晴晴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 2563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并加以拓展,同时探寻德育的渗透点,通过密切联系生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辩论活动以及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德育 融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说
教育的真谛是德育为先。而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责任和义务,是磨砺学生坚毅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众多学科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为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渗透德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和道德品质共同进步,让学生以法治规则约束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德育渗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这样才能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知识信息的采集提取存储本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教育的效果以及成败也都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优势,但实际情况却是因为课程内容本身枯燥乏味,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即便有教师监督约束学生也很难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为此可以围绕课程内容创设生动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同时在特定场景下学生对思想道德观念的认知也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遵守社会规则》这节课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在服装店购买新衣服时,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是询问导购员还是自己取下衣服试穿?如果试衣间数量有限,大家是排队还是争抢?付款时如果前面有人在排队能不能插队?这些都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将德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不仅领悟更加深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二、寻找情感渗透点,唤醒真情实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的渗透和实现,要仔细研读教材,从中寻找情感教育的渗透点,唤醒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结合真实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自己内心情感更加真挚热烈。首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落实情感知识,需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讨,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增进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将重点放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面,逐步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单音与和声》这节课时,让学生思考:事情为何会这样发展?如何看待晓玲的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随后将时间留给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讨论,探究集体意识和个人意愿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开展辩论,树立正确道德观受认知能力和自身约束力的影响,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以及道德行动的落实都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虽然具备一定道德认知,但却没有形成规范行为准则,虽然明晰道德的评判标准,但却没有形成自我评估的意识和习惯,虽然心存追求道德高尚的理想,但却没有足够的实践力。为此,要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给学生创造辩论活动的机会,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对不良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评判,分析行为原因,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学习《活出生命的精彩》这部分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小人物’是否具有大情怀”的辩论活动,将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道德行为的定义和判定标准,在不断反思和重构中增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力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鼓励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刘邦、荆轲、秦始皇、李世民、李白、秦穆公、诸葛亮等;其次,列举当代人物,思考“小人物”具不具备理想信念和国家信仰,并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调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储备的知识信息,如农民工为了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民族和国家危难之际,总会涌现出无数的英雄儿女,还有些人虽然平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甘愿默默奉献,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德育渗透实践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坚毅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都需要在生活实际中完成,为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德育活动,让德育更好地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环节中,提高德育效果。
首先,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将生活案例与道德与法治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主动从生活中收集真实案例,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如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团结他人和尊老爱幼等,提高德育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在集体中成长》这节课时,可以将班级大扫除和这节课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学生分组合作,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或完成对应的卫生工作,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五、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有效开展德育渗透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和拓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目标,就要积极开发和拓展教学资源。首先,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带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实现德育的渗透,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或阅读古典名著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乐于其中和汲取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宪法》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这部分知识点,把历史课程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宪法相关的知识,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宪法概念,明确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是什么,在享受权利的过程中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育人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将德育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正确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及坚毅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1]孙美玲.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
新课程研究,2022(04):111-113.
[2]肖美秀.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融入[J].
教师,2022(01):57-59.
[3]彭伟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J].
教育艺术,2022(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