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吉林省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作    者】 王 超、夏跃军  
【出    处】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9年第12期
【标    签】 人才培养  大学生就业  教育教学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石油石化物资采购》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石油石化物资采购》,请联系我们!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吉林省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王 超、夏跃军  

吉林农业大学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受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突出。提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也是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社会需求导向,通过对吉林省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寻求并总结出了提升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树立就业择业观念、制定专属职业生涯规划、打造就业择业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立体交互式”就业能力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吉林省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教育大省,拥有涉农专业的高校近十所,作为承担和培育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重要任务的高等农业院校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涉农院校由于其在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投入、学科建设、政府重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加之部分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能导向,过多的共性制约”等问题,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涉农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对就业择业观念,社会认知和就业需求的了解不多,在没有就业指导教师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限,选择的就业岗位满意度不高,持久性不强。

二、吉林省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特点

每年,吉林省有近十万名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择业,在毕业生难以寻找到好的就业平台和企业找不到合适满意的毕业生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之时,吉林省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专业技能素养欠缺。很多学生当年在报考大学志愿时过于盲目,没有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专业,当进入大学学习时才发现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加之纯农专业学科知识枯燥、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导致毕业时既没有完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也未能在专业技能方面与其他类别高校毕业生相比占据优势。

2.就业择业观念不强。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也随之改变。很多毕业生把经济收入、自我价值体现、工作环境作为选择工作考虑的首要因素。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工作,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快、视野较开阔;还有许多毕业生选择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入国企、外企等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较高的单位。就业择业观念的改变,对就业资源统筹发展造成了不平衡。

3.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许多大学生只有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是该考研、就业、还是创业。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之前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和设计。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但由于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完善的职业规划,选择就业时往往盲从、随大流,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就业结果不佳。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往往只有创业激情,没有创业能力,创业多以失败而告终,创业成功者也只是凤毛麟角。

4.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由于社会大众对农业和农业院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部分涉农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配备、专业学科发展规划、就业择业能力培养和指导等方面工作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培养模式的发展相对缓慢,没有形成富有特色、效果显著的机制体制,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自身的质量与素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下降,不能够较好地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结构体制。

三、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对策

1.提升涉农院校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聘单位对大学生应变突发事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涉农院校应该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导向,安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涉农院校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调动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多多深入田间地头和实习岗位,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组织管理等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为涉农院校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2.树立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涉农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自主择业观、理性就业观、发展就业观等多种形式的就业观。第一,毕业生应该积极主动的通过招聘会、宣讲会、招聘启事等多种渠道寻求就业信息,减少“等、要、靠”的消极被动思想。第二,需要正视自身的优缺点,不要片面的认为学历越高薪资待遇就越高。在选择岗位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只倾向于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看似体面、稳定的工作,可以考虑通过继续深造、支援偏远地区、深入基层和中小民营企业等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单位进行锻炼,这对自己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处。第三,毕业生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晰自身定位和职场规律,适时选择寻求更好的平台和更大的发展机遇。

3.制定涉农院校大学生专属职业生涯规划。涉农院校应该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选配优秀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课、就业职能大赛、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为毕业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解决好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想要干什么、我能干好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对自身实际和就业需求的不断了解,学生就会越来越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再通过与现实自我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最后确定奋斗目标。毕业生在不断分析、比较和奋斗中,容易形成自身特色,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优势,在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增加有别于他人的自身优势,有利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建立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机制,从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到实现大规划的转变,不断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

4.打造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平台。搭建就业平台,涉农院校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涉农院校大学生们应该“走出去”,主动寻求就业机会,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搜集就业信息,通过查询人才市场网发布的信息、关注企事业单位微信公众号来搜集就业信息;也要主动发布自己的择业信息,通过给自己有意向的企业投递简历,或将个人简历发放在求职网站上,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涉农院校应该积极地将政府、涉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引进来”,与政府和涉农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行“政行校企研”五方联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途径,精准帮扶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5.强化涉农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贯彻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涉农院校的大学生除了结合自身实际寻求工作外,还应增强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涉农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政策、技术、宣传、场地等各方面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温娟等.农业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J].山西农经,2016(2)

[2]王伟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

作者简介:王超(1986—),男,山东昌乐人,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生学历,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夏跃军

课题项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吉林省涉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51号。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