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现状与数字化路径研究

【作    者】 那宇婷,邹雨橙,王婷,周克勤
【出    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13期
【标    签】 传统民居  建筑文化  文化保护  数字化  现状分析  文化研究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请联系我们!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现状与数字化路径研究

那宇婷,邹雨橙,王婷,周克勤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13573058Y);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YJC740112);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2SJYB0639)。

作者简介:那宇婷(2001-),女,白族,云南楚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白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

通信作者:周克勤(1973-),男,江西安福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现状;数字化保护;文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D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077-05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其中的数字文化层面,指出要自信繁荣,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1]。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本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探讨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数字化保护路径,以期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1  白族民居类型与国内研究进展

1.1  白族民居类型


白族民居的类型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出现了半地穴式、干栏式等类型的建筑。现存的白族民居受明代汉族建筑影响较大,随着社会演变与不断融合、发展,白族民居的布局、架构与装饰呈现以下特点:(1)从平面布局看,以“坊”为基本单元,不同“坊”组合为院落,按组合规模可分为独坊、两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又称“一进两院”)等;(2)从构架类型看,以木质梁柱为承重骨架,包括走马楼、带腰厦楼房、挑厦楼房、吊柱楼房、土库房等;(3)从细部装饰看,装饰部位多集中在门窗、梁柱、外墙之上,并伴有彩绘图案,内容以反映吉祥意象的动植物居多,如蝙蝠(谐音“福”)、鹿、雄鸡、荷花(谐音“和”)、莲花(谐音“连”)等[2]。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蕴含3方面价值:一是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需求;二是保存了白族民间建筑师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技术;三是承载白族文化,例如,白族聚居的村落蕴涵了共存、耕读、显耀、生态、伦理与趋吉的文化内核。

1.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的民居研究,首先,主要集中于建筑科学与工程类的相关研究,注重对民居建筑的样式分析和设计研究,为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其次,集中于旅游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民居与相关文化之间的联系。最后,对民居建筑的保护研究也与考古学挂钩。相比传统建筑研究,建筑文化的数字化讨论仅见于少数论文,如王耀希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吴振东等[3]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索》、于嘉龙的《数字化技术下的徽州古民居建筑保护策略》等。白族民居建筑的研究成果不多,内容聚焦建筑文化传承与建筑特色分析,如李东红等《白族民居的价值及保护开发对策》、张鹏《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郝佰云的《大理白族古民居传统建筑特色研究》等,民居建筑数字化方面的专题讨论见杨绍恭的《白族聚落民居的数字化传承》。对白族民居进行数字化保护探讨,即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数字技术对白族民居建筑开展记录、保护、传播等工作,此举既利于响应数字文化的号召,也有助于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化保护,传承优秀的建筑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

2.1  保护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4月,大理与建筑有关的特色资源均已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包括古遗址215项、古建筑类遗产1261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1项等[4]。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白族民居有99院,占地717亩[5]。白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举措,主要以政府支持为主,包括政策扶持与官方媒体、机构的宣传。首先,政策扶持体现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的制定上,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理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及上文提及的《规划》等,既涉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涉及文化数字化发展。其次,宣传平台包括官方报刊、微信公众号、数字博物馆等。如《大理日报》数字报刊,该刊多次刊发与白族民居建筑相关的新闻。至2022年4月,以“白族民居”“民居建筑”“建筑文化”为关键词在该刊首页检索,分别检索到新闻74条、27条、14条。其他平台如大理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平台“大理发布”,关注人数达135万,在该平台以“民居”为关键词检索,仅2022年就检索到文章48篇。再次,2020年12月29日大理州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展厅正式开放。作为云南省首家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展厅,一方面博物馆的建造结合了唐式建筑与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特色,成为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象征,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有形条件;另一方面,数字化体验展厅凭借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展示平台,向公众全方面展现大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物非遗等内容。在传承建筑文化方面,主要采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建筑信息,构建互联网虚拟模型,提供虚拟的场景环境,同时利用人机交互等手段,把实体的民居建筑博物馆1:1录入到线上,让民众可以在线上充分了解民居的有关内容,强化观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和已搭建的平台为未来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比政府举措,民间的保护则较为分散,主要体现为族胞个体的关注与认可。例如,在访谈了大理本地的50位白族人发现,92.00%的受访者了解白族民居的一些艺术特征,如布局层面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对装饰层面的木雕、石屏、泥塑、石刻等技艺也略知一二,且能通过讲述时的态度判断白族受访者在主观上对白族民居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可度。仅有4位受访者表示对白族民居的特点不太清楚。

2.2  面临困境

李东红等学者曾提出白族民居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两类困境。一方面,居住者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相比传统民居的院落形式,现代化的民居更符合居住者的居住需要,故而传统民居风格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白族民居作为旅游项目易被过度开发,例如,部分村落在成为旅游景区后,接待过多游客与车辆使得环境受挫,白族民居也有不同程度损坏[6]。如何平衡旅游经济发展与白族民居保护成为多部门的重要议题。

调研发现,现阶段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民众尤其是非白族群体对白族民居的认知度不高,即白族民居的独特价值未被更多人知悉。在采访的144人中,当被询问“您对白族的什么特色印象最深”时,多数受访者更青睐白族饮食文化,仅有12位受访者表示对建筑文化相关的建筑结构、装饰绘画、雕刻技艺等感兴趣。在被问到“您知道哪些白族民居特点”时,有43.7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有37.50%的受访者知道“三坊一照壁”;33.33%的受访者知道“四合五天井”;26.39%的受访者知道“六合同春”。值得注意的是,“三坊一照壁”无论在白族抑或是在非白族的受访者中,辨识度均高于其他选项。

其他建筑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也面临相似困境,有学者探讨了采用数字化手段对建筑开展保护的优势。如刘沛林和邓运员指出,可以综合利用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手段获取文化遗产的现状数据,实现记录、监测、修复、重建和再创,完成数字存档与再利用,实现空间形态和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7]。目前,建筑的数字化常会用到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例如,可利用BIM技术输入建筑实际数据,将建筑实体1:1复制至计算机,转化为具备真实信息的三维虚拟模型保存。VR技术可以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处在虚拟手段构建的数字化建筑环境之中,其逼真程度和细节效果都远超传统的数字化保护手段。邹治豪等指出,这种数字化技术能够效率更高地进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成本,大大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也能还原建筑原本的体量感和空间感,有效打破传统的建筑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局限[8]。综上所述,依托现代技术的数字化手段开展记录、修复、传播等工作有助于民居建筑数据的保存、重建与再创,是信息时代下有效保护建筑文化的可选之策。

3  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路径

杨绍恭在研究白族聚落民居传承时,提出民居传承模式的优化手段:一是建设数字化信息库,例如,可凭借GIS/GPS建立数字地图显示民居分布,采集白族民居的各项数据,如布局、建材和彩绘等信息;二是建设民居古建筑信息数据库,为古民居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保护、修复的思路[9]。从现状可知,白族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在大理市政府和各文化机构的努力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保持建筑文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仍需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保护工作。

3.1  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

继续强化各类规划、政策的引导、解读与指导,鼓励支持乡镇、村围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来申报数字文化相关项目,间接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协同发展。除了鼓励基层组织申报相关项目外,也可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专项建设资金,或是通过招商引资举措加大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协调整合各方资源,支撑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3.2  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关受访人员表示,尽管近年来数字化市场悄然在大理落地生根,但整体发展仍然滞后,数字化人才亟待引入。培养能熟练掌握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数字技术人才,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鼓励现有团队人员参与学习培训,支持从不同机构引进或与各单位共享数字技术人才,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团队专业水平,形成专业过硬、能力出众的团队。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有助于重塑民居建筑文化保护群体传统的数字化观念,但在引进或共享人才时,一是要有意识强化人才对数字文化服务的了解,二是注意团队内成员的成分,既要包含汉族,也要包含当地少数民族,这样有助于调动少数民族群体参与数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利于加深不同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理解。

3.3  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成果必将融入中华文化数据库,中华文化数据库的构建又必然面对海量数据的融合。吴丹和樊舒曾指出,在许多工程网站中分布着大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与发布平台,用户难以有效获取[10]。为数据的数据存储地点、数据存储格式等制定更为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有助于融合数量繁多的数据,也有助于用户在后期有效提取及促进数字资源在互联网的传播。民居建筑规范的设置可参考各类信息处理领域的标准规范,例如,文字处理规范、唯一标识符规范、不同对象数据规范,以及各类数据库建设规范等。

3.4  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

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尤其是非白族群体对白族民居的认知仍需提高,即现有的民居建筑所代表的当地形象还未彻底走出大理,走出云南。在各大多媒体平台中,以“大理三坊一照壁”“大理门楼”等建筑关键词检索发现,视频播放量均未突破10000次。因此,要继续发挥主流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宣传作用,在新闻客户端、手机端、各大社交平台等推广包括白族民居在内的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此外,可与不同文化机构合作,推出拼图、手机游戏、艺术动画、地图等一系列简单的互动产品,开发与白族民居及其他传统建筑有关的创新产品,如编织制品、模型产品等。

3.5  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

提高群众对于建筑数字文化的总体认识,有助于营造数字化资源传播的良好氛围。可进一步完善面向公众的建筑文化知识推广机制,主办面向公众的一系列普及活动,激发公众对建筑文化数字化的兴趣。一方面,可丰富线上线下展览形式,凭借现有技术发展包括“线下沉浸式参观”“线上云展览、参观”“现场直播”“在线学习”在内的多种手段,提高数字化产品的互动性,强化线下线上参观者的参与感;另一方面,要提高数字资源在生活中的融入度,鼓励各文化机构和相关单位自主开展各类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推进建筑文化数字化资源进社区、进校园。

4  结语

大理历史悠久,既以自然景观闻名于世,也以独特的民族风情驰名天下。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为特色民居的显现孕育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近年来,从个人到社会,均意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引入,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数字化程度不够、民众对白族民居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仍待解决,但在整体谋划、多方协作的扶持下,日益更新的数字化技术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将持续向深、向广融合,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也将得到更科学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2023-02-27)[2023-03-26].https://www.12377.cn/wxxx/2023/6c926994_web.html.

[2]张金鹏,寸云激.民居与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10-46.

[3]吴振东,过伟敏,艾小群.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4):84-87.

[4]大理时讯.我州“五个着力”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EB/OL].(2022-04-14)[2023-03-26].http://www.yndali.gov.cn/dlszf/c103333/202204/d99b7ef1ce98472f8c67071872114209.shtml.

[5]向雪莲,周剑.保护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4):195.

[6]李东红,杨利美,寸云激.白族民居的价值及保护开发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1):60-66.

[7]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6):104-110.

[8]邹治豪,张筱蓉.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J].知识文库,2018(2):43,34.

[9]杨绍恭.白族聚落民居的数字化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1):95-99.

[10]吴丹,樊舒.面向多源异构资源融合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136-143.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