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鑫 邹赣昌
摘 要: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多中心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研究中。集体记忆虽然在国内外有许多研究,但以政府为出发点的公共管理领域研究较少。本文以桂林市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桂林市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做法,以保护集体记忆为视角,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助力城市提高自身软实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集体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软实力;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23)05-0056-04
作者简介:于鑫(1992—),男,吉林长春人,广西师范
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从事文化政策管理研究;邹赣昌(1980—),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这体现出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1]。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时,部分地区以效益为主要导向,在建设和改造城市时忽略了地方差异性,使城市面貌出现趋同;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各地进行旧城改造、城市容貌整治、城市建设提升等工作,使许多具有保护价值的街区和建筑被拆毁
[2-3]。让城市失去其独有的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也让人们失去他们对城市共同的记忆,即哈布瓦赫所提出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尽管近年来在城市改造时已对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愈加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是从整体层面自上而下的讨论与实施,对于自下而上的个体层面却较少提及与讨论。而个体层面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建筑同样重要,他们组成的集体记忆不仅可以成为研究社会结构与变迁的重要视角,而且是对遥远历史形象和符号的叙述与构建
[4]。
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来,虽然对记忆的研究也逐渐成了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对记忆研究方兴未艾,其中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档案学等学科,但在公共管理领域里却鲜有研究,而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源自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集体记忆的研究与公共管理领域相契合
[5-6]。以集体记忆为视角,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来讨论如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本研究将以桂林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集体记忆为研究视角,探究在城市治理与更新中集体记忆怎样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如何有效地应用集体记忆?这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二、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历程的回顾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制定了相应准则。自此以后,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出台地方性法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在2012年南宁市出台历史街区保护条例后,时隔七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又出台了历史文化保护相关通知。两年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2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对全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出了进一步要求。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下发和层级的不断提高,可见对城市文化和集体记忆的保护愈加重视。同时,各地区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建筑的方式和理念也在更新,从最初只关注历史文化建筑的格局,到引入专家进行指导和服务,提高监管和审查机制,最后引入公众参与,注重个体在保护文化建筑中的作用。此外,近年来大量关于保护古建筑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有学者以遗产保护经典理论和国际文件精神为理性基础,探讨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设
[7]。也有学者从价值梳理、价值延续、价值活化的递进层次系统建构一种以街区核心价值为导引的保护方法,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8]。
(二)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近年来,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更新与改造。比如桂林市的东西巷历史街区、福州市的苍霞历史街区都改造得较为成功,不仅没有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原有肌理,还注重城市集体记忆的保留,成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但也有部分历史建筑改造得不尽如人意,只注重外在表现形式,未注重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简单粗暴地拆旧建新、拆真建假,既让城市失去了历史韵味,又让人们失去了记忆的载体。
(三)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1.缺少透明公开的科学决策与公众参与在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和政策透明化是政策科学施行的根本。在制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政策时,城市治理者缺乏对群众意见的参考,未注重集体记忆,始终主导着规划的起草、制定、实施和变更,而旨在科学性与民主性的专家参与和公众参与并没有对行政规划权进行有力制约
[9]。在施行政策时非公开化,排斥公众参与,不仅会出现权力集中的“灯下黑”,而且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也会让掌权者滥用权力,损害公共利益,造成公共决策权力的暗箱操作
[10]。最终导致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街区原有肌理被破坏,即使经过了修复,仍然只是“徒有其表”。
2.对历史文化缺乏敬畏心建筑是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与城市的文化记忆相联系,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不二性”
[11]。而部分地区城市治理者在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时,对历史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在改造和维护时并未充分考虑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记忆之间的联系,将一些承载公众记忆的历史建筑拆除,或者将原有建筑进行拆除后重建一个“新”的建筑。这不仅造成公众的集体记忆无处安放,而且让城市失去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符号,使城市成了一座没有历史感的“现代都市”。
3.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我国经济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迅猛发展,让城市化得以快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虽然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也让社会上有了追求功利的不良风气。不少人在判断事物价值时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同样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部分地区在改造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时,忽视了历史文化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造成了历史文化街区过度商业化,让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集体记忆逐渐消失,最终失去了城市独特的名片。
三、集体记忆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以桂林市为例桂林自古便有山水甲天下之称,但桂林除了拥有山水自然景观,还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景观,在1982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桂林赫然在列。在桂林,无论是古代的宋、明城市文化,还是近现代的革命遗迹、历史纪念地,都体现了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一)桂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桂林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名城,有着许多历史建筑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已通过文旅部、自治区政府认定的街区就有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正阳北路—靖江王府—八角塘历史文化街区、榕湖北路—古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除上述三个已被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桂林还有许多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比如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魁星楼白云驿历史文化街区、阳朔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出桂林市不同时期的文化。保留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可以保留桂林人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集体记忆,可以优化外来游客旅游体验,实现游客对文化旅游地的地方依恋,助力城市更好的发展
[12]。
(二)桂林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实践内容
1.编纂历史文化书籍德国学者阿斯曼认为,文字的产生不仅使得集体记忆的记录和储存成为可能,而且也极大地扩展了文化内涵的外传空间,可见文字对集体记忆是意义重大的
[13]。2018年出版的《桂林历史文化大典》,桂林市就以文字记录的形式记录属于桂林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记忆,提高公众的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进而保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2.多种形式展示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保护建筑外貌是其中一方面,以记忆的视角去思考如何保护更是不可或缺的。桂林市东西巷在保护整体建筑完整性的基础上,以集体记忆的视角来展示历史文化,其中较为出名的是东西巷中状元廊,介绍了科举制度期间桂林出现的八位文、武状元事迹,让人们在走进东西巷时,不仅能够看到其中的特色建筑,也能够了解到属于这个街区或者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让历史文化街区更具底蕴。此外,在东西巷两旁,街头有许多摆摊的手艺人,这些人题名作诗,或是画扇题字,既展示出古巷的浓厚文化氛围,又体现出城市管理者对古巷记忆的留存。
3.明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和措施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时,桂林市着重考虑留存街区建筑的原汁原味,对原有建筑的风格和街巷、院落的格局进行重点保护。一方面,街区内建筑和环境在改善时以保护和维修为主,尽可能不新建建筑破坏格局;另一方面,在规划时街区内建筑按现有高度进行控制,日常维护时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保养、加固和修复。此外,对于需要增加装饰和广告牌匾的历史建筑,保持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文化记忆。
四、将保护集体记忆理念应用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建议
(一)挖掘和创作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大多会依托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为创作背景,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吸引人们仔细品味,而且会为城市增添独特的记忆。因此,要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既要重视城市的文化记忆,以文艺来塑造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政策来支持和吸引艺术创作者挖掘历史街区文化记忆,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又要在宣传历史文化街区前深入挖掘该街区的社会记忆,通过品鉴已有的文艺作品对该街区有一个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以便于宣传时更好地塑造历史街区形象,为保护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思想,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人从居民角度讨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也有人以旅游者的视角讨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时,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需求。比如在改造历史街区时对街区内居民的住房内部生活设施进行更新,但不破坏外部建筑整体性,保留住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生态记忆。同时需要关注旅游者的看法,以外地游客的视角来对本地街区进行审视和规划,通过问卷等方式让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街区观感进行评价,从中找到不足,以及时调整更新。此外,对街区内商铺,也可通过颁布优惠政策的方式吸引本地居民来此经营,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文化街区原貌,留住居民的乡愁与文化记忆
[14]。
(三)多种宣传方式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恰当的宣传方式同样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可或缺的。政府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与特色,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来宣传,将历史文化街区的记忆内容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此外,也可以在历史文化街区举办艺术活动。比如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背景,创作出优质的戏剧,并定期在街区内进行演出,既可以让当地居民留存住社会记忆,又可以让外地游客了解该街区的内涵与历史,建立更深刻的集体记忆。
五、结语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集体记忆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关键。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通过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去保护和应用集体记忆,不仅是一次新的尝试,更是一个提高城市软实力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1]高帆.中国城市化的逻辑转换:含义及意义[J].
社会科学,2022(8):109-119.
[2]马雪梅,刘健,赵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同质化现象解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6-40.
[3]赵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1-117.
[4]燕海鸣.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J].中国图书评论,2009(3):10-14.
[5]丁华东.档案与社会记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6]娄成武.新时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4):12-15.
[7]张松.城市生活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设的理念及路径———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实践的经验与挑战[J].城市规划学刊,2021(6):100-108.
[8]肖竞,李和平,曹珂.价值导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9(4):87-94+2+37.
[9]章志远.穿行于科学与民主之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决策的专家参与及公众参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97-100.
[10]钱再见,董明牛.黑箱何以打开?———公共决策权力运行公开化的路径研究[J].学习论坛,2018(6):56-63.
[11]王瞻宁.尊重历史城市的文化生态———由武汉民国时期民居研究探寻历史
城市建筑保护之道[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5):184-187.
[12]李志飞,聂心怡.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对游客地方依恋的作用机理———以乌镇、平遥古城和凤凰古城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95-100.
[13][德]扬·阿斯曼.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J].王霄兵,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4.
[14]郭云娇,王嫣然,罗秋菊.旅游开发影响下民族社区文化记忆的代际传承———以西安回民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地理研究,2021(3):86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