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研究
郭春乐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 河南 开封 475300)
【摘 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称誉为“诗圣”,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对中国艺术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创作的诗歌内容不仅详细记录了国家时代风云发展变化,还充分抒发了个人情怀与思想感情,能够让读者深入全面了解到诗人的自我心路发展历程。本文将进一步对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从杜甫的诗中自我形象特征入手解读其诗歌文学特色。
【关键词】杜甫 诗歌作品 自我形象
一、前言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他从小就喜爱读书学习,七岁便能作诗,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壮游》中有描述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由此可见杜甫早早就能够自我创作古诗。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全面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国家经济文化、军事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同时还向世人刻画展示了诗中的自我鲜明形象。在大多数人眼里,杜甫形象是一个忧国忧民、穷困潦倒的诗人,他创作的大量现实诗歌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他诗中的自我形象并不止这些,同时还会有着狂傲疏放、悠然自得的一面,尤其是在他醉酒之后创作的诗歌中,能够充分展现出其感性的一面。
二、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主要类型
(一)外在形象杜甫诗中的诗人外在形象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穷困潦倒的贫士。在青少年时期,杜甫的家庭生活是富裕充实的,这也促使其能够拥有一定的金钱财力去进行早期十年的漫游起居生活,在这期间杜甫创作的诗歌作品内容是充满朝气生命力量的,有着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同时也会有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他父亲的逝世、家道中落,他只能够选择寄居在朋友家中,并开始过上了寄食友人、买药都市的贫困生活,在该时期他的仕途之路也是屡屡受挫,致使他深刻体会到仕途的艰辛和权贵的黑暗
[1]。中晚期杜甫创作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大量对自己贫困潦倒、衰老疾病的描写。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赠韦左丞丈济》有描述到:“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細蹰。老骤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宪。”通过鉴赏该首故事的创作内容,能够直观清晰感受到作者日渐衰老、长期漂泊在外的贫困艰辛生活。安史之乱事件爆发之后,更是让杜甫原本就困苦凄惨的生活雪上加霜,该时期他有感而发创作了《北征》这首故事作品,诗中有这样描述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动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紹,狼籍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从诗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可以得知,他的家庭生活如此的贫困艰难;(2)疾病缠身的老者。在步入中年之前,杜甫的身体还算健康的,然而后来由于四处疲于奔波、试仕途屡屡遭遇挫折等因素,导致他的身体健康情况每况愈下,经常就容易被患病缠身。从他的后半生诗歌描述来看,他疾病缠身情况主要体现在三种疾病,分别是肺病、疟疾、消渴症。以杜甫的肺病为例,他感染肺病的最早时间是在进入长安时期,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进封西岳赋表》有这样描述到:“况臣常有肺气之疾,恐忽复先草露,涂粪土,而所怀冥寞,孤负皇恩。”从该段话可得知,杜甫在长安的居住生活已患上了肺病。在这之后,杜甫还要到处奔波为了生活,并没有及时去治疗自己的肺病,再加上自己不能较好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环境,从而导致肺病时常复发。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返照》中有描述到:“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由于自己年迈病肺,只能够选择高枕而卧,身在遥远边塞,感伤时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
(二)家庭形象杜甫诗中的诗人家庭形象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忠贞不渝的丈夫形象。杜甫与自己的妻子可谓是伉俪情深,他对于自己的家庭是极富责任感的,在其创作的众多诗歌作品中都流露出了杜甫对自己妻子辛苦忙碌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杜甫的大半生都在四处奔波,他的妻子本是年轻貌美的,由于跟着他居无定所、漂泊流离,从而导致妻子早早就变得衰老不堪,在杜甫创作的诗歌作品中也将自己心爱的妻子亲切称之为“老妻”或者“瘦妻”,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北征》中有描述到:“瘦妻面复光,疾女头自栉”,《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百忧集行》“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这些诗歌内容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在贫困潦倒生活中遭受了诸多苦楚的怜惜,也为自己作为丈夫并没有尽到照顾好家庭妻子而愧疚自责
[2]。古代为官男子通常都是三妻四妾的,然而杜甫一生也只娶了自己妻子杨氏一个女子,他对妻子的忠贞不渝体现了他从一而终的婚念观,这种观念也被其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比如,在其诗歌作品《数陪李梓州泛江戏为艳曲二首》中有描述到:“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从该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婚姻的严肃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庭妻子忠贞不渝的婚恋观念;(2)慈祥亲切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杜甫也在努力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诗歌创作中也处处可见对自己子女的关怀与思念之情。在困守长安时期,杜甫由于并没固定场所供妻子生活居住,只能将妻子儿女寄放在其他地方,长期忍受着与自己妻子儿女的分离。当他从长安回到凤翔家中,得知最小儿子饿死时悲痛欲绝,在无奈悲叹之余也是感到无比的愧疚。在其创作的是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内容都表达了自己对儿女的思念之情。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忆幼子》中有描述道:“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杆。”
(三)社会形象杜甫诗中的诗人社会形象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为官形象。虽然说杜甫一生仕途并不顺利,但也有着一段时间担任着各种小官角色,他分别做过右卫帅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华州掾等。尤其是在他担任左拾遗的时候,虽然官阶本身并不高,但是却能够供奉于皇帝身边,时常发表自身的一些意见,从而他极为看重这段工作经历和朝廷给予的机会。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述怀》中有写到:“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简单几个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皇帝肃宗的感激之情,在他看来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有机会实现的,他也希望能够在拾遗任有所作为,因而对于政事一直勤勉不怠。然而后来因为疏救房箱触怒肃宗,险些遭受丧命磨难,最后也是在宰相张镐搭救下,保住了性命,但也是从左拾遗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2)腐儒形象。杜甫早年学习生活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因而在早期他便形成了“奉守儒官”的工作意识,也选择了一条积极入世的人生发展道路。杜甫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儒者”的身份,这一形象也频繁出现在他的诗歌作品创作中。比如,《客居》“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番”、《敬赠郑谏议十韵》“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族”、《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这些都体现了杜甫自己作为的儒者形象。然而由于他仕途不顺、政治抱负理想的破灭,致使他并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官,因而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中刻画了自己“腐儒”的形象
[3]。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草堂》有描述到:“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寄韦有夏郎中》“万里皇华使,为僚记腐儒”。其实杜甫并不是一个迂阔无用的儒生,这些诗歌创作更多只是他在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无法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自嘲。
(四)精神形象杜甫诗中的诗人精神形象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清醒的饮酒者。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文人骚客都会在文学创作中描述到酒这个重要题材。杜甫一生也是创作了大量与饮酒相关的诗歌作品,在诗中刻画出了自我饮酒者的鲜明形象。早在杜甫青年时期,他就喜爱上了饮酒,比如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夜宴左氏庄》有描述到:“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该诗句内容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在其暮年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壮游》中有描述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范。”该诗句内容就像是杜甫一生纵酒悲歌的缩影,可谓是天下尽在自己的胸次之中,展现了杜甫那种嫉恶如仇、豪迈不羁的精神品质
[4]。对于中晚年时期满怀生活愁绪的杜甫来说,饮酒更像是饮鸦止渴,他希望愁苦能够像醉意一般不会醒来。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有描述到:“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又呈窦使君》“曰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这些都充分表达了杜甫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挣扎;(2)用懒拙笨的隐士。在众人眼里,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岸诗人形象,然而在他眼里自己有着慵懒笨拙的一面,他也经历了一段如同隐士般的生活,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种种苦难,让自己那颗饱经丧乱的心得以平复。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春日江村五首其二》中有描述到:“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西郊》:“无人觉来往,疏椒意何长。”《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拾遗曾奏数行书,赖性从来水竹居。”通过鉴赏这些诗句,能够清晰了解都按作者眼里的自己是慵懒笨拙的。而隐士生活则主要体现在他对草堂以及综花溪的风景描写,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田舍》中有描述到:“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鸿鷀西日照,晒翅满鱼梁。”这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生活,让作者内心的情绪得到最大平复,心境也逐渐开阔起来。
三、杜甫诗中诗人自我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一)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自己创作《进雕赋表》中,对自己诗歌的一个重要评价,同时也是后世公认的杜甫诗歌创作主导风格。在该诗歌作品内容中,作者将自己的“沉郁顿挫”与扬雄相比,并且还提到自己的文学风格继承了扬雄的“沉郁顿挫”和枚皋的“随时敏捷”。在杜甫看来,“沉郁顿挫”在作品中的体现是需要具有现实批判意义,能够具备对国家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一方面对“沉郁顿挫”的艺术创作风格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杜甫自我形象刻画在“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偶题》中有描述到:“缘情慰飘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螺。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即便是杜甫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依然忧国忧民,强烈关注着国家时事政治与平民百姓生活,这也使得他的诗歌携带上一层弄弄的悲剧色彩,最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诗歌风格,也就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5]。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不只是简单的自画像,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对天下苍生的同情、国家命运前途的深深担忧。
(二)充满张力的美学风格在诗歌作品创作实践中,杜甫极为擅长在连续两句诗中让意思产生逆转,促使前后能够形成一种矛盾,这也是他诗歌充满张力美学风格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其创作的诗歌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描述到:“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在常人眼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人们会变的越来越世故,能够懂得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然而杜甫却是相反,他觉得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越来越笨拙了。在《春望》中,作者有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常人眼中,春天本应该是朝气蓬勃、花红柳绿的,但是在这首诗歌中却有着极为浓郁的感伤基调,作者将美好的春光放在国家支离破碎的背景之中,即便所处美丽自然风光下,但作者也没有任何愉悦之情,反而是在感伤时事中“溅泪”,在伤别中“惊心”,始终那个饱含国破家亡之痛的诗人形象,与美好的自然风光就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张力。
四、结语综上所述,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他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处社会背景以及情感抒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杜甫创作的诗歌清楚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多种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外界的现实社会。
参考文献:[1]王红.由诗人形象入手解读杜甫诗的“沉郁顿挫”[J].成才之路,2009(13).
[2]李杰玲.喝不醉的诗人——谈谈杜甫在诗中的饮酒形象[J].古典文学知识,2007(5).
[3]周蔚.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J].江苏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3(4).
[4]谢其泉.昂扬疏狂的青年杜甫形象探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1(5).
[5]丁烁.从沉郁顿挫探究杜甫的人格与艺术性格[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11).
作者简介:郭春乐(1988-),男,汉族,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兰考三农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