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舟(1982—),男,理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碳达峰碳中和、节能管理等政策研究。
摘要: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的重大制度设计。本文结合北京市“五子”联动所面临的绿色发展新形势,深入分析了双控转向制度内涵以及与北京市重点工作的绿色联动效应,提出开展低碳技术攻关、激发自愿减排市场
活力、推动算力中心绿色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构建京津冀区域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推动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北京实践,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碳排放双控;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五子”联动
一、引言2023年7月11日,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以下简称双控转向)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与能耗双控(总量和强度控制)相比,碳排放双控是精准控制化石能源增长、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节能减碳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支撑国家双碳战略上具备坚实基础,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率先推动双控转向,为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双碳工作做出北京示范。
二、落好“五子”过程中面临的绿色发展新形势
(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绿色技术支撑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零碳能源供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中和技术是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率先开展碳中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达峰后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绝对脱钩是首都绿色发展的新赛道。北京市绿色低碳科创资源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科技人才丰富,已建成绿色低碳技术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115家、
工程技术中心51家,光伏、风电、氢能储运等技术水平全国领先。但在碳中和技术产业化及超大城市低碳转型技术需求等方面,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如在智能电网、低碳零碳建材、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瓶颈。
(二)“两区”建设需要进一步激发绿色市场活力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市场启动(全国CCER交易中心设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允许重点排放单位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项目获得的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CCER项目开发方也可通过市场化交易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随着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总量将达到80亿吨,按照抵销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测算,CCER的可交易上限达到4亿吨,按照当前碳价计算,CCER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百亿,对于激发首都创新动力、绿色市场活力、培育和丰富绿色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需要绿色能源保障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和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等,均对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北京市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能耗及碳排放量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平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足25%(算力中心主要依靠电网供电,北京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为24.3%),对标国际互联网大企业差距较大(谷歌、Facebook等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算力设施面临能耗双控、碳排放总量等多重压力,亟需通过绿色能源替代保障重点领域、优质数字产业用能。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打造绿色供应链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逐步向技术、产业、贸易等领域渗透,《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相继生效,对出口欧洲的商品及其供应链相关企业形成新的绿色壁垒。据专家分析,欧盟碳关税目前涉及的6个行业中,我国钢铁、铝对欧盟的直接出口规模仅占对欧盟总体出口的3.1%,短期看影响有限,但长远看,若未来欧盟将“征税”范围延伸至钢铁、铝下游的机械及运输等设备(2022年对欧盟出口占比达到55%),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绿色新政倒逼国内供给侧、供应链需全面低碳转型,减少碳足迹。随着全球“双碳”步伐加快、产业链绿色化转型加速,促使产品及原材料的碳排放与其成本、质量和服务一同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京津冀作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城市群之一,也是能源消耗密集区,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11%,平均碳排放强度较高。在推进“双碳”目标进程中,京津冀地区“分量”较重,且三地资源禀赋、所处发展阶段差异显著,京津属于能源输入、消费型城市,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潜力不足,但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研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冀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当前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能力仍不足、产业结构还需优化。加强京津冀能源协同,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三地能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的客观需要。
三、发挥双控转向促进作用,推动“五子”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碳排放双控更具控碳、降碳、减碳导向,推动双控转向有利于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激发绿色市场活力、提供绿色能源保障、形成绿色供应链、构建京津冀区域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契合“五子”,建议把握双控转向机遇,发挥“绿色联动”效应,更好的服务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低碳零碳技术攻关,提升碳中和前沿性战略科技水平双控转向可以更准确的识别碳排放来源和强度,有效激发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能源转型和主动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的动力,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建议北京市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双控转向绿色科技促进作用,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开展碳中和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创新研发和重点领域低碳零碳技术攻关。
1.发挥科技创新集聚效应,超前布局碳中和国际前沿技术。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培育未来绿色低碳新产业为目标,重点突破能源供给端、能源消费端和负碳端的底层和颠覆性技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为碳中和提供新路径、新方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三城一区”主平台,重点聚焦零碳电力与零碳燃料、超高效光伏电池、能源互联与供需互动、碳捕集与利用、前沿储能、先进氢能等技术方向,开展前沿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推动设立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2.聚焦超大城市脱碳需求,开展重点领域低碳零碳科技研发。建筑、交通是北京市节能降碳重点领域,碳排放量较高,应以脱碳固碳减排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其中建筑领域,围绕低碳建筑设计建造、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建筑运行节能管理,开展建筑全生命周期降碳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天然固碳建材、“光储直柔”削峰填谷低碳运行技术、区域源网荷储用一体化技术、建筑物联网监测与智慧能源管控等,有效构建建筑低碳发展模式。交通领域,聚焦车辆能源结构转型,加快研发高性能固态电池、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提高自主可控水平,构筑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高地。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提升,开展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自动运行系统(ATO)等智能管控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二)激发全国自愿减排市场活力,释放绿色低碳的投融资需求双控转向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等CCER项目主动参与碳市场配额交易,获取绿色收益。未来碳排放双控机制下,现行单一的现货碳市场将难以满足碳资产的套期保值及风险对冲等需求。为进一步提高碳金融市场活跃度与流动性,高效运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议通过提升碳金融创新能力、发展绿色贸易、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措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1.创新研发多元绿色金融产品,提高碳市场活跃度与流动性。研究设计碳抵押、碳回购、碳托管等多元化融资产品,激活存量碳资产,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学习借鉴欧盟碳市场先进经验,稳步引入碳远期、碳期权等碳金融产品,作为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远期形成与碳排放双控相适应的,覆盖场内、场外、现货和衍生品等在内的多层次碳金融产品体系,助力北京成为全球重要的碳定价中心。
2.发展绿色服务贸易,构建多边低碳规则,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结合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设立绿色低碳商务服务区,吸引、支持、培育一批国内外碳排放计量、监测、核查、核证等绿色贸易投资服务机构在京开展业务。研究制定境外投资机构在京参与绿色金融活动相关细则,试点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南合作等国际项目参与国内CCER开发,探索国际性自愿减排交易。通过“两区”建设,在绿色低碳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认可的碳市场规则。
(三)开展算力中心绿色升级,以绿色能源保障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双控转向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通过低碳能源替代腾出绿色用能空间,在有力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现阶段保持适度的能源消费和供应弹性,对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建议通过实施源头绿色把控、运行侧绿能替代、能耗弹性管理等措施,促进算力中心绿色转型,增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1.强化源头绿色把控。对新上算力中心项目能效、碳排放水平严格把关,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的若干规定》(京发改规〔2023〕10号)。建议将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主体,落实消纳权重责任。
2.提升运行侧绿色能源替代。推动算力中心通过自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绿色电力交易、认购绿色电力证书、节能降碳改造等方式,逐年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鼓励新建算力中心到2030年实现100%),满足新增用能需求。
3.增强能耗总量弹性管理。落实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实行能耗总量统筹,重点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和新上算力中心等重点项目用能保障的衔接,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绿色用能空间。
(四)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绿色消费潜力双控转向将推动单向内部节能向全产业链系统降碳转变,将激发出大量的绿色新需求,从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北京市绿色制造业基础较好,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12家,为有效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增强绿色生产力,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提升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水平,发展绿色低碳管理服务,激发绿色节能消费潜力。
1.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签认证。推行绿色生态设计、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不断提升产业全流程绿色低碳水平。引导企业搭建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行绿色伙伴式供应管理。建立重点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制造、分销、使用和回收处置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和碳标签认证制度,为科学合理提升产品绿色含量提供支撑。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绿色服务能力。聚焦绿色低碳等领域,优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管理服务,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配套协同,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绿色企业和项目落地。积极培育节能低碳综合服务商,围绕碳关税应对、企业层面双控转向实施路径等方面,设立“双碳”管家,发挥“双碳”服务包作用,为企业提供绿色低碳贸易咨询、碳资产管理、节能降碳惠企政策、诊断评估、技术改造等定制化精准服务。
3.搭建绿色产品发布及消费平台,激发绿色节能消费潜力。健全绿色低碳产品推广机制,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实施碳普惠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选择使用绿色低碳产品,推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五)加快构建京津冀区域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推动区域能源绿色转型推动双控转向,可扩大可再生能源供需,推进减污降碳协同,促进京津冀三地技术、装备、能源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能源协同发展格局。建议三地在清洁低碳能源开发、能源技术创新、能源设施共享等方面拓展能源协同空间,协力推动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与污染治理。
1.协同开展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低碳能源供应规模。推进建设环京200公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协同建设张家口风电基地四期和光伏综合利用基地、承德风电基地三期和光伏发电应用基地。推动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拓宽区域内可再生能源的品种和规模。
2.协同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合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设跨省市能源协同科技创新平台,壮大能源联合创新主体。推动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一批能源先进技术协同攻关。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储能产业链,增强在全球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3.协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布局。持续推动三地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张家口、承德可再生能源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消纳。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制冷、供热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能等多方式灵活消纳新模式。优化三地电网结构和变电站布局,推动形成以京津环网为中心,河北环网为基础的一体化坚强主网架结构。
参考文献:[1]武义青,张云.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91.shtm,2021-03-21.
[2]黄昱杰,刘贵贤,薄宇,王洁,曹明悦,鲁玺,贺克斌.京津冀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3,25(2):160-172.
[3]牛桂敏.加强京津冀能源协同,共同构建区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EB/OL].https://ww-w.gmw.cn/xueshu/2022-09/02/con-tent_35998244.htm,2022-09-02.
[4]王科,席云华,杨再敏.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思考及建议[EB/OL].http://ww-w.china-cer.com.cn/shuang-tan/2022112422298.html.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