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中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连政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7100)
摘要:科学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目前』、现出飞跃式的发展。电力系统也逐步地实现了自动化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使用节能技术的进程,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増强了我国工业化餉进程。希望电气自动化发展得更加完善,从事电气行业的员工,不但要重视电气的自动化使用进程,还要重视节能环保,更要安全使用自动化技术,节约电能,减少电气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技术,从低压的电气自动化出发,对如何在电气自动化中更好地应用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以供电气行业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充分使用节能技术为我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智能化系统;应用研究
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能源,同时由于不正确不科学的使用,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能源的稀缺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不恰当的电力设计,不科学的电力资源使用,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今人们贯注于智能化建设,也希望在节能方面有更好的技术去运行自动化的低压电气工程,充分地节约能源。
作为一门比较新型的学科,电气领域的自动化先进技术在其他行业也逐步得到应用,只不过关于电气自动化的探索基本还在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提高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其运行成本,电器自动化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方面,也需要节能环保技术的大力支持。
1 低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里,节约能源是重要的战略之一。要高效地节约能源,去依靠先进的自动化技术非常有必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低压电气自动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断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作为电气技术领域的一部分,低压电气自动化还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新技术将是未来的重要科技技术,在自动化系统领域,低压电气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力,电力的广泛使用需要更多的电网、电频器,那么就会增加更多的电力负荷。运转低压电气的自动化系统时,对它进行综合调控,进行多维度处理,能够更好地节约能源叫
2 压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的主要目的2.1 注重安全,更好的节约能源
保证节能设备的安全使用,科学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提高电气检测技术,减少电气事故,实现其基本作用,是节能设计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去重视节约能源,使用价格实在的普通的电气设备可以很好地做到节约能源。
2.2 增强能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合适的条件,选择质量优越的节能设备,采用新型科技技术,开发新能源,科学地使用能源、节约成本,尽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断地进行重复使用。
3 低压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的措施限制用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的短缺问题,从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使用低压自动化系统时,建立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果。
3.1 维护低压继电,健全保护系统
健全低压继电的保护系统,可以节约电能,避免发生电器事故,保证电气的安全使用。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合适的断电和分级闭锁,能够有效支持继电保护系统,做好节能设计,节约能源,做好环保工作。
3.2 配置节约成本的强效电气自动化设备
选择成本较低的低压电气设备,提高节能效果,应该不断的革新电气自动化的控制技术,发挥其优势,有效监督电器设备,节约能源,降低电能的消耗。在节约能源方面,除了科学有效地配置好电气自动化系统,还要配备好设备的型号,科学规范地进行调试,做好节能设计,充分地去节约能源。
3.3 建立智能化的控制系统
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不停地准时调控电气设备。当发现问题时,能够发出信号进行报警,监督建筑设备,辅助照明调控,更好地节约能源,这是电气自动化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智能化控制系统还能够科学有效地调控控制参数,有效地进行节能,自动化地调控照明系统,缓解能源紧缺问题。
结语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使用自动化技术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各种能源逐步减少。因此必须进行电气自动化的节能配置,进行有效的节能,所以应该优化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配置优质的电气设备,最大限度地进行节能。低压电气自动化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还能更好地节约能源。对电气设备安装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进行科学的节能设计,能够有效地节能,减少污染,科学环保地服务社会。虽然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使之进一步完善,切确有效地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1]石俊.电气自动化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13):155.
[2]黄平.节能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
南方农机,2019,50(07):136.
[3]姜广政.电气自动化中的节能技术使用探析[JJ.职业,2018(1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