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封建制度下纸币信用体系崩溃的原因探究——以明代大明宝钞为例

【作    者】 黄瑞元
【出    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年第24期
【标    签】 封建制度  纸币  信用体系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请联系我们!

封建制度下纸币信用体系崩溃的原因探究——以明代大明宝钞为例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黄瑞元

摘要:明初,银铜等铸币材料稀缺,同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面对金属材料稀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明代政府尝试通过建立纸币信用体系和发行纸币的方式来解决财政困境,但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发行后期贬值严重,最终这一信用货币退出历史舞台。本文通过分析明代纸币的发行和流通机制以及明代纸币信用体系崩溃的过程,发现在封建主义制度下缺乏稳定纸币价值的金融体系和政策机制,得出封建制度下的纸币信用体系崩溃的根本性原因。

关键词:封建制度;明代信用体系;纸币;大明宝钞

一、引言

现代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货币由中央银行印制和发行。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对纸币流通数量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成为了政府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古代中国,宋代政府第一次发行纸币“交子”。流通领域的纸币数量在元代逐渐上升。明代初期延续政府印发纸币的传统,并一度将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这是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创新,也是研究明代经济史的重要课题。然而学者们对明代纸币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纸币政策对于明中后期财政的影响上,鲜有学者指出明代纸币体系崩溃的原因。张彬村通过结合货币数量说指出明代纸币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不兑换纸币政策和保守退缩的发行政策。[1]李志斌研究明代发行纸币具体数量得出纸币体系的崩溃源于纸币超发过多的结论。[2]董琴指出明代体系崩溃的原因还有假钞过多,纸币发行没有发行准备。[3]虽然以上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基础,但是其多是从结论出发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分析纸币发行时的金融环境。本文试图从纸币发行时明代金融环境分析,说明明初没有建立大规模纸币信用体系的土壤,全面的“纸币化”的崩溃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元、明代纸币的发展

(一)元代纸币体系的建立和崩溃

元代初年,政府将纸币作为法定货币之一,由政府印发。元代政府颁布了《宝钞通行条例》以保证宝钞的流通和使用,并为纸币的发行准备了足额的发行准备金,这些准备金保证了元初纸币的币值稳定。然而元代经济发展缓慢,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朝廷的财政开支日益庞大。为了解决中央财政问题,元代政府首先减少了宝钞的准备金,接着扩大纸币的流通数量。纸币的超发造成了宝钞的严重的贬值,人们对于宝钞的信心逐渐丧失。至元三年(1266)每石米的价格是六百文,大德十年(1306)涨至每石三十贯,涨了五十倍;至正十九年(1369)一百贯买不到一斗米。[4]由于宝钞持续贬值,宝钞的信用下降,伴随元代灭亡,元代纸币体系也最终走向崩溃。

(二)明代纸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多数学者同意明代的纸币货币体系起于正式推行大明宝钞的洪武八年(1375),止于钞法崩坏的宣德十年(1435)。其中,关于明初政府大规模推行宝钞流通的目的,《明实录》解释为是为了解决铸造铜币的铜料供给不足和铜币在贸易中携带不便的问题。1但实际上大明宝钞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需要。明初的长期战争导致财政赤字非常严重,财政支出严重超过财政收入。仅洪武三年(1370)赏赐军费,所支出银、钱的规模分别超过一千万两和六百万贯。2由于明初白银储备有限,铸钱严重不足,财政状况不容乐观。这种的背景下,明初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发行纸币来缓解财政赤字的难题。

明初政府汲取了元代纸币崩溃的教训,发行纸币的同时没有废除铜钱,并且在京师和各省设立宝源局,专事铜钱铸造。而大明宝钞由中央统一管理印制和发行,地方政府没有印制大明宝钞的权利。为了纸币的正常印制和发行,洪武八年设立了抄纸局和印钞局。明代为了收贮大明宝钞设立了宝钞库、行用库、广源库和广惠库等机构。[4]大明宝钞发行之初通过和各种货币保持一定的兑换比例来保证自己的价值,例如:宝钞与铜钱的兑换比例为宝钞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和金银的兑换比例是:宝钞一贯等于白银一两、四贯等于黄金一两。然而相较于元朝的纸币来说,大明宝钞缺少金银或者丝作为发行准备,发行额也没有明确,所以宝钞的发行数量基本根据明代的财政需要进行印制。

三、明代纸币的流通和财政作用

(一)明代纸币流通状况

明初为了实现大明宝钞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和使用,曾禁止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纸币发行之初,就有规定民间不能用金银来买卖商品和粮食。虽然宝钞发行初期允许铜币与之一同流通,但是主要是以纸币为主币,铜币为辅币。由于铜币的稀缺和大明宝钞大规模的流通,使得铜币兑换纸钞的比例逐渐上升,洪武八年(1375)一贯铜钱等同宝钞一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铜钱一贯等于宝钞四贯,洪武二十七年(1394)铜钱一贯等于宝钞六点二五贯。由于大明宝钞相较铜钱贬值速度过快,对政府的财政收支造成了不利影响,洪武二十七年(1394)八月明代政府改变了铜钱和宝钞同时流通的政策,下令在流通领域禁用铜钱。从此,明朝开始全面的纸币流通制度。但是由于宝钞的内在价值越来越低,其在民间的推行受到了层层阻碍,地方上出现了法定货币和流通货币托脱节的情况。明代政府为保障纸币的正常流通曾采用禁令和严刑的办法,其中洪武三十年(1397)再一次禁止金银交易;永乐元年(1403)四月,太宗因“钞滞不行”“诏民间有行使金银者与奸恶同罪。”3

(二)财政征收的“钞化”

在大明宝钞的流通期间,宝钞成为了政府实现财政支付职能的主要货币,其中包括宫廷、宗禄开支、各级官员的俸禄支出、军费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根据对太祖实录记载的初步统计,洪武八年至三十一年间,支钞总额超过59,476,090锭,其中以洪武二十三年支取规模最大,该年支钞15,258,100锭。4

明初财政收入基本是由田赋、盐、茶、矿收入、商业税和其他收入构成的。其中,多数税收收入采用同时缴纳铜币和宝钞的形式,例如,洪武八年三月规定:“凡商税课程,钱钞兼收,钱什三,钞什七,一伯文以下则止用铜钱。”5洪熙至宣德初年,政府除了对原有课征金银的税收进行折钞外,还通过增加税目、扩大税基等方式扩大征收大明宝钞的范围。[5]不仅如此,罚款一度也要要折算成宝钞交纳,对于用金银来进行买卖货物的行为也采取罚钞的方式进行惩治。例如,宣德三年十一月,宣宗从江西鄱阳县民董复安建言,“凡交易银一钱者,买者卖者皆罚钞一千贯,一两者罚钞一万贯,仍各追免罪钞一万贯”。6

四、明代纸币体系的崩溃过程

(一)初期假钞泛滥

明代的纸币信用体系缺少先进的防伪机制,在大明宝钞发行的初期便出现了大量的假钞,史书记载“其两浙东西,民有伪造者甚”。7为减小假钞对宝钞流通造成的不良影响,明代政府颁布相关法令惩罚制造和收受假钞的行为:“若有不用心辨验,收受伪钞,及挑剜描辏钞贯在内者,经手之人,杖一百,倍追所纳钞贯”8。但是由于明初大明宝钞的价值比较高,制造假币有利可图,纸币造假依然存在。纸币流通中后期,随着宝钞的贬值,制造假钞能获得的非法利润越来越低。明成化二年(1466),新钞一贯价格不到十钱,旧钞仅一二钱,此时制造假币已无利可图,制造假币的现象也渐渐消失。

(二)中后期严重贬值

由于大明宝钞没有发行准备,明代政府也没有系统的货币政策,为了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印制宝钞的规模逐渐增大,单位宝钞的价值量越来越低。洪武二十二年(1387),两浙地区,宝钞一贯仅折银二百五十文,9已经贬值四分之三。洪武三十年(1397),一石米的价格是宝钞三贯五百文;永乐五年(1407)初,一石米的价格为宝钞三十贯10;宣德七年(1432),明宣宗规定银一两折纳钞一百贯,宝钞的价值贬值到发行初期的百分之一。正统九年(1444),一石米的价格上涨到了一百贯宝钞。贬值幅度如此之大,宝钞如同张废纸一般,“积之市肆,过者不顾”11

(三)最终退出流通

在纸币出现贬值情况的初期,明代政府也试图采用各种方法来稳定大明宝钞的价值,防止纸币过度贬值而造成财政收支体系崩溃。例如,在明代永乐年间为了回收在社会上流通的大量纸币,曾新增税种市肆各色门摊税并采用过户口食盐法来加速大明宝钞的回流。这些举措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纸币的回笼效果却并不显著。明代政府认识到宝钞保值无望后,在宣德十年(1435)后放弃了宝钞的回笼政策。明代天顺四年(1460)政府宣布铜钱重新成为合法的流通货币,铜币和纸币又得以同时流通,纸币在流通领域的垄断被打破。至明代神宗万历年间,宝钞的主要用途已不再是用于市场流通而是皇帝赏赐。万历四十六年(1618)宝钞的价值已经只有原来的万分之一左右。天启七年(1627)八月大明宝钞真正从流通领域退出。

五、明代纸币体系的崩溃原因

明代纸币信用体系的崩溃,表面上是大明宝钞多发超发的问题,使得纸币信用破产最终退出流通。但是对比当今国家实行的信用货币制度,就能够发现封建社会时期,纸币诞生之初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用货币,而是一种“政府货币”。加之纸币的发行缺乏金融环境,政府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法屈指可数,当货币出现超发的情况,纸币持续贬值在所难免。通过对明代纸币发行环境分析可以得出,封建制度下纸币的发行缺乏稳定的金融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健全的金融体系

现代货币理论指出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大型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发挥积极配合和能动作用,有利于货币政策当局及时全面准确把握客观经济金融形势,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减少政策时滞,更好实现预期效应。[6]而明代尚未出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通过以户部为核心的中央和地方官商议的方式施行的。在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下,增加调节货币供应量被明代政府作为应对财政危机的关键措施。

明代虽然出现了钱庄,但是最早也是在明英宗时期,且是伴随大明宝钞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而产生的,没有在明代纸币体系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明代的纸币体系中,宝钞直接由国家印制,下放到市场上进行流通,政府没有类似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来对市场上的纸币流通量进行管理,纸币难以在流通领域进行信用扩张,政府货币政策也缺乏弹性。若纸币发行量过多,政府缺少金融机构吸收流通中的纸币,只能通过财政政策,加税并且以纸币的缴纳形式才能回笼多余纸币,否则只能任由纸币贬值而束手无策。因此,封建制度下不完善的金融体系导致政府的货币政策在传导的过程中容易失控。

(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

现代纸币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货币政策的使用。现代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然而在这三种在明代都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

第一,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政策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明代没有商业银行,发行大明宝钞时期钱庄还未出现,市场上的借贷只存在于极小规模和范围之内。明代政府没有条件通过影响存款准备金和通过再贴现来控制纸币在市场上的流通状况。

第二,明朝没有发行政府债券,政府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没有条件。明代政府没有发行政府债券有以下几个因素:

(1)明代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政府发行类似国债或政府债券的情况极少,并且周赧王“债台高筑”的典故,为封建政府发行债券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

(2)明代曾经发行“盐引”作为政府融资的手段之一,但效果一般,对财政收入的增加影响有限,明代政府没有信心发行更大规模国债。

(3)封建思想的影响。名义上,皇帝贵为天子,通过向下输出天子乃天命之人的思想,将自己的统治神化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向平民大量借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会破坏皇帝神化的封建思想,并且使人们怀疑政府的治理能力,动摇封建统治者的执政地位,因此发行国债和维护封建统治本质上是相抵触的。

由于以上原因,当出现大明宝钞出现贬值的情况时,政府无法使用有效的货币政策对货币的供应量进行控制,只能采用财政政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干预。通过加税扩税并且以缴纳宝钞的形式纳税来解决纸币的贬值危机,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来控制宝钞的流通量和贬值的速度。

(三)短期和不稳定的货币政策

由于明代货币政策倾向于保持物价稳定而将不同货币重新锚定,故明代保持货币稳定的政策是短期的,保持物价稳定的政策是长期的。弘治十六年(1503),在宝钞贬值的情况下,户部倾向于保持物价而非宝钞币值,“户部会廷臣议比来钞轻民穷,以钱准钞止可二文,若于钞上增钱,宁于米上增钞。”12

大明宝钞仅作为明代政府解决财政问题的一种工具,政府不能从整体上考虑宝钞的供应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以解决财政危机为目标,始终实行非常规货币政策,导致大明宝钞多发超发。在纸币发行和流通的过程中,政府官员只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消除矛盾,紊乱误导了市场预期,出现“钞滞不行”局面。现代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具有非中性,所以货币政策当局在确定政策目标和选择政策工具时,应遵循一定规则,保证纸币必要的价值。没有长期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明代纸币信用体系走向崩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六、小结

明代大明宝钞的发行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次完全使用纸币的尝试。然而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和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影响,使得大明宝钞在发行和流通之初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之后经历明代政府扩张的货币政策,纸币贬值迅速,流通受阻,加之封建制度下缺乏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纸币的流通量进行调节,造成了严重的货币贬值,宝钞渐渐被历史淘汰。在封建制度下建立纸币的货币体系,不仅仅在中国有初步的探索,十八世纪的法国也曾试图构建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但是中西方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封建主义制度下的纸币体系过于早熟,与金属货币不同,纸币天生不具有金属货币的稳定性。[7]没有科学的货币理论作为指导,没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发行量基于财政的需要,纸币极易多发超发,造成货币贬值,最终退出流通,这是封建制度下纸币体系的脆弱性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彬村.明朝纸币崩溃的原因[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3):28-40.

[2]陈昆,李志斌.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7):25-38.

[3]董琴.大明宝钞失败原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4(1):36-37.

[4]陈忠海.纸币在中国古代为何难以通行?[J].中国发展观察,2016(9):62-64.

[5]佟远鹏.明代货币调控政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6]李园.从钞立财入到钞衰财竭、钞银易位:明代财政危机形成的货币思考[J].史林,2019(4):89-99.

[7]蒋立场.误导性的货币政策:法国“密西西比泡沫”[J].中国城市金融,2015(3):76-77.

注释

1《明太祖实录》卷98“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1669页.后文所引实录皆为此版本,不再一一标注.

2《明太祖实录》卷58“洪武三年十一月丁酉”条,1137-1138.

3[明]朱元璋.《大诰·伪钞第48》,洪武内府刻本,25.

4[明]刘惟谦等.《大明律》卷24《刑律七》,67.

5《太祖实录》卷一九五.

6《大明会典》卷之三十一.

7(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明孝宗实录》卷199“弘治十六年五月辛巳”条[M].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3688-3689.

9《明太宗实录》卷19“永乐元年四月丙寅”条,:346.

10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明太祖实录》卷98“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条,第1670.

12《明宣宗实录》卷48“宣德三年十一月乙丑”条,第1170—1171.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