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作    者】 王胜男、尹宽*、蒋湘之
【出    处】 《当代体育科技》2023年第10期
【标    签】 人才培养  体育教学  融合发展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当代体育科技》,请联系我们!

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王胜男、尹宽*、蒋湘之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王胜男(1999—),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

通信作者:尹宽(1998—),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要:体教融合背景下,通过对山东省当前蹦床项目开展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探讨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转变观念认知,提高人才储备总量;完善竞赛体系,打破机制壁垒;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缓解学训矛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师资团队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体教融合,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

中图分类号:G8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3)10-0174-06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中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2],对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培养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落实国家体教融合政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与基础[3]。目前,我国蹦床项目总体竞技水平较高,像山西、福建、上海等地已经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但山东省蹦床项目发展较为缓慢,面临着后备人才数量不足以及断层问题,需借助体教融合的东风,扩大蹦床项目参与人群,释放蹦床项目发展活力,建立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体教融合工作作出探索与贡献。

该研究以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蹦床项目体教融合现状为中心,通过对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蹦床项目开展现状及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当前蹦床项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导致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通过借鉴蹦床强省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以及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蹦床运动开展较好学校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考虑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条件及要求的前提下,对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优化策略[4],以便相关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基层训练队能够准确了解当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相应的优化对策找到切入点。该文旨在完善山东省蹦床项目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使之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保持蹦床项目的竞技优势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推进山东蹦床强省建设进程,实现蹦床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22年山东省第25届省运会蹦床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来自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泰安、日照、东营8个地级市的运动员、教练员及部分裁判员为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百度学术、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与我国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及体教融合相关的政策、数据资料和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当前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融合的现状,对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同时,阅读了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资料,为该文提供了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2份分别以省运会蹦床比赛运动员和教练员为调查对象的《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1.2.3  访谈法

针对研究目的,制订访谈提纲,对蹦床项目开展现状、所出现的问题与意见,以及体教融合背景下各市体校、俱乐部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对象主要是参赛队伍教练员及此次省运会蹦床比赛的部分裁判员。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蹦床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现存问题

2.1.1  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储备总量不足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青少年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后备人才的储备量是否充足,参赛人数的多少反映了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此次省运会,山东省仅有8个地级市参加比赛,与其他项目相比,参赛人数较少,表明蹦床运动开展得并不乐观。在对参赛队伍教练员以及裁判员进行访谈后得知,社会对蹦床运动的了解与认可度普遍偏低,招生困难是当前各级体校、俱乐部普遍面临的问题。

现在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Kahneman&Tversky,1979)认为,面对不确定的决策情景,人们往往会对风险概率赋权和损失厌恶效应放大不利结果的影响[5]。蹦床运动属于难美技能表现类项目,具有高难度、高质量、高风险的特点。一方面,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始终限制在竞技蹦床的范围内,并未向社会大众呈现安全、有趣、健康的一面;另一方面,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选材主要来自于幼儿园,家长更加重视项目的安全性,由于家长和儿童青少年自身过于担心受伤风险,降低了儿童青少年对蹦床项目的参与程度。同时,面临较多的运动项目,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受伤率低、淘汰率低、成材率高及参与人数多的项目。

2.1.2  竞赛体系不健全,比赛等级次数均偏低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运动竞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反映和检验运动训练效果的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体育竞赛被赋予了更多的定义与功能。体育竞赛的繁荣将会有力促进后备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提高。《意见》提出,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整合学校比赛和U系列比赛,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经调查发现,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比赛较少,规模较大的仅有每年一次的山东省蹦床锦标赛,且参与人数较少,许多运动员没有资格参赛。部分地级市有组织市级、区级青少年蹦床比赛,校级比赛开展较少。因此,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在赛事体系构建方面存在赛事主体较为单一,参赛人数规模萎缩,比赛次数较少等问题。“常赛”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内比赛和校际比赛应承担起更多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但目前的比赛数量与等级规模都无法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1.3  人才培养途径单一,学训矛盾突出

多年来,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优势明显、成绩突出,这与走举国体制之路具有密切关系[2]。不可否认,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学训矛盾突出,政府参与过多,培养效益不高等问题[6]。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举国体制下的“基层体校—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的单一产业链。教育系统作为庞大的人才储备库,应承担起更多人才培养的责任,蹦床项目既是体操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脱离了学校体育,蹦床项目竞技人才培养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蹦床运动作为一个早龄化的运动项目,6~8岁是启蒙训练阶段,根据其特点和成才规律,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周期为8~10年[7]。过早的选材训练伴随着成才率与选材准确率低的风险,同时在该周期内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和训练负担也随之提高,学训矛盾尤为突出。尽管体教融合观念早已提出,但经调查发现,许多体校并未拥有完善的体教融合政策体系,校内大多数运动员在参加集训或比赛期间,并没有安排文化学习时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由于文化课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的缺失,大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因此,许多家长不愿意子女继续参与训练,许多运动员半途而废,最终导致后备人才流失与规模枯竭。

2.1.4  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教练团队建设亟待提高

2013年10月,教育部首批依托体操等七个体育项目进校园,以实现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目标[8]。蹦床项目作为体操的一部分开始得到扶持与发展。山东省在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主要体现在:第一,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蹦床项目由于自身的非标准性和复杂性,形成了社会价值接受障碍,从主管部门到体育教师,对蹦床项目的重视与认可度均较低,导致蹦床项目边缘化;第二,在体教融合观念下,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资源配置不匹配,无法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的赛事资源依旧被体育系统垄断,但是在师资方面,体育系统并不能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与体教融合目标相悖。在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系统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人数与师资优势,促进我国蹦床项目的发展。

《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许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效应。在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成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9]。教练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省各代表队教练员大部分是退役蹦床运动员,学历普遍偏低,退役运动员在进入体校后,平均每年参加专业培训的次数为1~2次,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团队质量的提高。同时,学历问题也阻碍了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的路径。人才培养制度不平衡不充分,仅依靠体育系统或教育系统都难以满足运动员学业和退役后就业的需要。

2.1.5  缺乏相关政策保障,培养经费来源单一

为促进蹦床项目标准化,更好地面对基层,服务于青少年,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制定出台《蹦床体教融合标准化校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联合起草制定《蹦床场所配置要求》和《小蹦床团体标准》。尽管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但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始终存在。在与教练员的调查访谈中得知,山东省蹦床项目边缘化严重,并未得到相关行政部门的重视,大部分教练员反映政府的政策保障力度不够,无法保障蹦床项目和后备人才培养健康有序地发展。无论是蹦床项目进校园,还是相关蹦床运动队建设,都缺乏细则性的规范与实施办法。缺乏政策保障,会导致青少年的训练质量以及文化课教育水平较低,与培育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相悖。

在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中,训练比赛的经费一般都是“等、靠、要”[10]。然而,一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要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在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可以采用多种渠道,例如企业捐赠等方式,全方位筹集培育资金。在与山东省蹦床队教练员的访谈中,体校大部分教练员表示,当前蹦床训练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部分俱乐部教练员则表示面临招生困难、资金匮乏等问题。体教融合模式下,如何拓宽经费渠道,让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是山东省蹦床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2.1.6  人才输送通道不畅,培养体系不健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山东省蹦床队运动员对未来有更加理性与清晰的认知,大部分运动员表达出想要继续学习深造的意愿,也有部分运动员表示想要进入省队继续参加训练。许多家长也希望孩子通过参加训练竞赛,为未来的升学提供帮助。山东省蹦床项目每年举办比赛的次数屈指可数,同时无论是为考学铺垫还是进入更高一级的训练队伍,都必须通过比赛取得名次,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的比赛次数以及年龄组别设置数量都无法满足运动员需求,同时由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壁垒依旧存在,许多运动员没有资格参加比赛,人才输送困难。

体教融合政策提出,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鼓励各地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蹦床项目属于较为典型的冷门项目,许多高校仅设立体操专业,没有蹦床器械和场地,且并未配备专门的蹦床教师,阻碍了运动员的进一步培养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2.2  体教融合背景下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2.2.1  转变观念认知,提高人才储备总量


项目的群众基础越好,则越有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针对制约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认知观念问题,要实现体教深度融合的目标,首先要针对学校、社会对蹦床项目本身的认知误区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政策扶持,同时打造蹦床偶像,提高社会整体参与蹦床运动的热情。根据终身身体活动和健康模型,蹦床运动对幼儿形成长期健康效应和养成长期锻炼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在蹦床项目宣传上,应着重向社会展示蹦床项目安全、积极、有趣的一面,使困于竞技体育内的蹦床项目得到释放,使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蹦床运动,从而解决参与人数低的问题。

竞技人才培养是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副产品,是在面向人人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自下而上层层遴选脱颖而出的“生力军”[2]。体教融合背景下,树立“体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功能”的观念,引领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可从幼儿园入手,以小蹦床的形式对蹦床项目进行推广,培养幼儿青少年对蹦床的兴趣,重塑蹦床项目在家长心中的形象,充分发挥蹦床项目的全方位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鼓励儿童青少年参与蹦床,热爱蹦床,做大做厚后备人才培养的“塔基”,是山东省蹦床项目发展的关键。可以借鉴浙江省游泳竞技人才培养的经验,浙江是国内第一个由省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为“普及学生游泳”出台文件的省份,鼓励青少年热爱游泳,全省中小学生“人人会游泳”,使游泳成了浙江儿童青少年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8]。树立“蹦床为爱好,学习为主业”的观念,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与发展道路,同时扩大后备人才储备总量与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

2.2.2  完善竞赛体系,打破机制壁垒

竞赛是检验教学训练效果的杠杆,科学完善的竞赛体系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体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山东省需完善蹦床项目竞赛体系,打造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全龄段、全学段、多层次、多等级、体教成绩互认的赛事。当前的竞赛体系对项目参与度与后备人才培养选拔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将竞赛结构与次数合理化安排,才能满足当前蹦床项目发展的需要,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蹦床运动,从而拓宽后备人才的选拔面。

体教融合观念下,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部门加大重视程度,解决体育系统急需扩大后备人才数量的诉求,同时体育部门应转变培养理念,满足教育系统提高人才质量的需要。突破机制壁垒,重视学校与社会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人数优势,增加赛事类型,统一运动员资格认证与奖励评定机制。

2.2.3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缓解学训矛盾

体教融合背景下,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融入教育体系,对于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注定了学训矛盾的存在,体教融合是对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转变了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大部分来自市体校,其余来自各市蹦床俱乐部,培养渠道单一,所以要抓住体教融合下的新机遇和新形势,促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深度融合,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11],由山东省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共同进行顶层设计,指导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

首先,优化精英阵地,精准推进体校改革。丰富体校功能,促进体校与中小学、俱乐部合作,可借鉴浙江游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验,通过走训制,拓展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渠道。加大体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文化教育,转变当前体教结合的授课方式,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促进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基数。可借鉴宁波市镇江区张和祥小学推广校园蹦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张和祥小学首先将蹦床作为一个项目,组建蹦床队伍,面向部分学生,而后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将蹦床项目作为一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12]。通过校内上课与校外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不挤占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既立足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又有效缓解了学训矛盾。

最后,推动蹦床项目进校园。蹦床本身可用于其他项目的热身与训练,蹦床项目开展初期,大部分运动员由其他项目转项而来,因此,在蹦床项目进校园推广前期,蹦床项目可依附于其他项目,作为身体素质与专项训练的一种方式进入校园,建立起对蹦床的基本认知,促进蹦床项目的推广。全面贯彻落实体教融合政策的同时,关注蹦床项目发展,以实现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

2.2.4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师资团队建设

体教融合不仅仅指体育与教育融合,同时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各个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例如,教育系统具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体育系统具有专业教练团队以及先进的竞技管理经验等。因此,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模式,实现多元主体“权”“责”“利”共担共享。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资源优势,以实现蹦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人才。因此,想要提高竞技人才质量,为蹦床运动员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与训练环境,就需要政府系统通过政策引领,指明蹦床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向。在体教融合模式下,实现优势资源互利互享,搭建文化教育、竞技训练、就业保障等合作共赢平台[13],促进蹦床项目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直接参与者、调控者,是一项运动快速发展的助推剂。蹦床教练员与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蹦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具有优秀的教练员与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高技术水平的运动员[14]。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的教练员大部分来自于退役运动员,虽具有丰富的经验与较高的技能水平,但普遍存在学历偏低、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同时,教练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实现蹦床项目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教融合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资源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实现教师资源的流通与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增加山东省与其他蹦床强省沟通交流的次数,实现教练员相互学习,不断进步的目的,促进教练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高校增设蹦床专业,从源头解决后备教师教练员团队培养问题;加强教练员与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请进与走出相结合,促进教学方法与训练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实现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建设。

2.2.5  完善政策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针对蹦床项目的支持与保障政策并不足以促进蹦床项目的发展,然而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为蹦床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山东省各级政府要充分把握体教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新形势,为蹦床项目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满足后备人才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同时,加快体教融合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颁布蹦床进校园执行标准,以及安全保障政策的完善,充分发挥教育与体育优势,促进双方资源深度融合,为蹦床项目后备人才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制定完善的准入标准,保证在参与过程中“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山东省政府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强强联手,全面融合,保证体教融合观念落地生根,促进后备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蹦床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各级各类体校存在场地设施供应不足,体校教师教练员薪资待遇较低等问题。同时,蹦床俱乐部面临招生困难、难以维持的困境。因此,体教融合背景下,加大对蹦床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拓宽资金渠道,是实现竞技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将“常赛”真正落实,扩大比赛影响力,吸引企业、协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赞助。同时,积极对蹦床运动进行宣传,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蹦床运动,促进蹦床项目的发展,获取更多的资金,并投入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3  结语

体教融合意见的颁布开启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时代,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山东省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储备总量不足;竞赛体系不健全,比赛等级次数均偏低;人才培养途径单一,学训矛盾突出;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教练团队建设亟待提高;缺乏相关政策保障,培养经费来源单一;人才输送通道不畅,培养体系不健全。结合体教融合政策以及山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优化策略:转变观念认知,提高人才储备总量;完善竞赛体系,打破机制壁垒;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缓解学训矛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师资团队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新山东省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蹦床项目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2022-10-0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2]王登峰.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体育科学,2020,40(10):3-7.

[3]贾志强,董国民,贾必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3):65-71.

[4]佘曦,许崴.“体教融合”背景下广州市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5):49-52.

[5]TverskyK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6]刘平.举国体制和全运战略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及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6-9.

[7]刘兴,丁习明,冯本余,等.中国青少年蹦床项目教学训练大纲[Z].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2014:27-29.

[8]李萍.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9]李建设,王章明,李蜀东,等.中国游泳“浙江经验”及美国游泳长盛不衰之探究[J].体育科学,2019,39(1):27-34.

[10]吴建喜,池建.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88-93.

[11]叶雷雷.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及策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9):63-65,75.

[12]王红燕.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蹦床运动的发展路径探析:以宁波市镇海区张和祥小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2(4):90-92.

[13]欧阳井凤,邢金明,岳晓波.“体教融合”的新生境构成,组织形态与体制设计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2):37-43.

[14]刘邦华,周怀球,姚忠益.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蹦床比赛看我国蹦床进一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J].体育科技,2018(3):6-7,9.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