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音乐活动开展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卢灵煜,生于1980年,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
教育、美育教育。
音乐活动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美育和立德树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上至国家多个部门,下至每一所高校,都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使其成为校园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一、高校音乐活动开展的积极意义早在2004年,在多个部委的联合下,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诸多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等都纷纷来到校园,为学生上演了一场场视听盛宴。由此为序幕,高校音乐活动地开展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优化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活动又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并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和特点。首先,各类音乐活动中的主要对象——优秀的音乐作品,均有着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和心血,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多数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接触到经典音乐作品的机会是较少的,而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现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满足了音乐兴趣的同时,获得了审美感知、审美判断等多项审美能力的提升。其次,各类音乐活动中,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在探究与合作中感受音乐之美。这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可以获得独有的收获与体验。上述两个特点,让各类音乐活动都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这种主动参与意识的引领下,情感体验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审美素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二)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展一方面,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对相关领域触类旁通,也就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
另一方面,在各类音乐活动的开展中,无论是音乐鉴赏、音乐表演还是一场音乐活动的筹备、举办和保障,都会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扩展。比如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在历史方面,可以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在地理方面,可以感受什么是九曲十八弯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文学方面,可以体验长诗与歌词的内容与形式之美;在音乐方面,则可以学习到合唱的基本特点,领域合唱的价值与魅力,为亲身参与合唱打好基础。学生在无形中获得了知识视野的扩展,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兴趣的重要激发点,更为就业和个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新世纪后,整个社会和时代环境的变化,都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比如群体意识与合作能力。当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社会,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是否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就业,更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各类音乐活动中则正是培养这项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平台。
以合唱为例,混声合唱包含男女共四个声部,每个声部均有着各自的声响特点和音乐作用,什么时候演唱,什么时候突出,什么时候减弱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演唱者不仅要唱出本声部,还要心系其他声部,在必要的时候给对方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声部都有独立的价值和作用,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最终唱出美妙与和谐的声音,这正是合唱的魅力所在。又如一场音乐会的举办,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也是学生齐心协力的过程。包含演出前的准备、演唱场地和设施的选定和就位、演员的状态调整和服饰装扮、演出突发状况的及时处理等,都需要所有参与者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获得理想效果后,他们都会惊叹于在集体的努力协作下,竟可发挥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也自然提升了他们的群体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近年来,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总目标。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更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且多年来高校的思想工作告诉我们,仅仅是照本宣科或空洞说教,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难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必须要以情感为纽带,用情怀去打动学生,用情思去渗透学生,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弦。而音乐活动的特点就在这里,其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述,而是用作品打动人,或者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如同春风化雨一般,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与人的目的。比如对乐圣贝多芬诞辰活动的开展,其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中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乐如其人,即便是疾病缠身,双耳失聪,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欣赏和演奏肖邦的作品时,亦会感到其对祖国和民族发自内心的关切与热爱。学生得到了真善美的情操陶冶,自然会抵制一些低俗、不良的文化侵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因为音乐活动是让人愉悦和快乐的,也可以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多参与音乐活动,必将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二、当下高校音乐活动开展存在问题
(一)学校和院系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尽管音乐活动的诸多积极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和院系对活动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表现为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或专项活动中,往往会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则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音乐活动,这对于活动长期和深入开展是十分不利的。而且会对活动的主力军——广大师生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音乐活动场地和设施存在不足各类音乐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以完善的场地和设施为基础。但是从实际来看,多数学校都在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音乐厅数量有限,音响设施老化、乐器道具陈旧等情况较为常见,让很多活动地开展因为场地和设施问题受到限制,只能进行不得已的调整和妥协,也从客观上降低了参与者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活动的类型有待丰富音乐活动本身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开展的类型还较为单一。主要以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为主,还需要在方向上进行扩展。比如近年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得到了重视与强调,高校驻地的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面临着迫切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对此就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田野采风、理论研究、专场演出等活动,既丰富了活动本身,也为地方音乐文化开辟出了新的传承渠道。
(四)参与学生的范围有待扩展由于音乐活动的参与,需要以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所以自幼学习过音乐或者音乐院系的学生,自然成为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很多具有参与热情的学生却缺少相应的机会和渠道。对此应意识到,音乐活动的开展是面向学生共同开展的,学生都会在参与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提升。不应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参与的硬性条件,而且还应该以合适的形式普及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要以海纳百春的胸怀,欢迎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这才是音乐活动开展的初衷所在。
三、新时期高校音乐活动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提升重视程度学校对音乐活动的重视程度,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影响。学校和院系应该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审美。也只有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才有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个人价值。所以音乐活动的开展不能是一时的,而是长期化和普及化的,应建立起长效的机制,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努力推动音乐活动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为校内和校外的音乐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活动开展情况较为理想。但是在一些地方院校,却受到了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还在效果方面存在欠缺。下一步,则要通过总结认识到自身的短板所在,并想方设法弥补这些短板。如积极争取专项活动的资金支持,与地方音乐团体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等,都可以让之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得到有效弥补。学校和院系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是被师生看见眼里,记在心里的,可以在广大师生面前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二)扩展活动类型前文中提到,当下高校各类音乐活动的开展,还是以校内的音乐鉴赏和音乐表演为主,在范围和类型方面略显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下一步,还需要因地制宜,实现方向和类型的扩展。比如与社区联合开展音乐活动。近年来,在音乐文化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社区音乐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并希望得到新生力量和专业力量的加入,促进活动水平的提升。对此高校音乐活动的骨干力量或音乐院系的师生,就可以与学校周边社区进行积极地联系,让双方形成良好的互动。如沈阳音乐学院便于周边社区形成了一种协同发展模式。由社区提供场地和设施,高校组建社区音乐工作室,除了帮助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外,还负责对社区民众的音乐培训,即使各项活动得到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地实践和锻炼机会。又如地方音乐类非遗。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是高校的三项责任之一。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的加大,有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挖掘和展示,并面临着新的传承需要。对此高校师生正是最佳选择。通过对音乐类非遗资源的引入,如开设主题课程、进行专项研究、举办专场表演等,既可以使校内音乐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得到丰富,同时也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开辟了新的渠道,可谓是一举多得。活动的方向和类型越丰富,参与者也就越广泛,活动效应也就越理想。
(三)加强社团建设音乐社团作为按照一定程序自发建立起来的自发性组织,是各类校园音乐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并在拉进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影响和带动作用。所以在高校音乐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中,音乐类社团无疑是关键所在。为了使其主干和桥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其建设。首先是规范社团管理。只有规范的内部和外部管理,才能保证这个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实际来看,多数高校的学生社团都是由团委进行管理,但是团委本身的工作较为繁重,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对社团进行有效指导。对此应成立专门的校园社团管理机构,并划分为多个部门,如演出部、宣传部、后勤部、成员部等,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为音乐社团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是音乐社团的立身之本,否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此要在学校和院系的和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音乐比赛。比赛带有竞争性色彩,与大学生的年纪和心理特点是相吻合的。对此音乐社团可以效仿一些受到大学生关注的选秀类节目,比赛制定严格的晋级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从海选开始,经过层层选拔后评选出总冠军。活动进行过程中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内营造出人人关注的氛围,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再次是开展普及教学。音乐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需要以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但是多数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尚不具备。对此音乐社团是责无旁贷的,应该也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普及方面有所作为。对此可以面向有兴趣的学生定期开设基础类课程,旨在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参与群体范围狭窄的问题,并为他们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区分为同类产品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才能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品牌效应的形成,也可以对校内外的音乐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高校做到因地制宜,从特色化方面做文章,形成特色活动品牌。对此也是有很多方向可以切入的,需要得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与思考。
如前文中提到的音乐类非遗,其本身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需要,对此就可以联合民间艺人或地方音乐团体,在高校筹建专题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主导,系统开展科研、创作和表演活动。科研是对某一种音乐类非遗地起源、发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并重点探讨如何借助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推动其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可以通过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及时推出多项理论成果,并主动应用于实践中,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创作是指结合该音乐类非遗的特点,在尊重其既有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推出一批新作品。音乐类非遗之所以遇到传承和发展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形式和内容与时代、社会发展的脱节,现在依托于工作室,可以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新形式表现新内容,使之为当代人喜闻乐见。比如北京舞蹈学院便与江西南丰的傩舞戏班,联合推出了《傩情》等新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上演,甚至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演是指可以联合非遗传承人和民间音乐团体,自创自演一批新的曲目,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参与到各类艺术节、音乐节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比如当下各地纷纷推出的旅游演艺,便得到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在演出创作方面建言献策,更发挥自身特有的人才优势,全面参与到旅游演艺的表演过程中,满足了这类演出在演员数量方面的迫切需求。这类植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活动开展,在经过长期建设后便可以成长为一个特色的品牌,成为本校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五)加强宣传推广各类音乐活动的开展并非是自娱自乐,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为了使这种作用和意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就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和推广。而且不仅局限于校园,更要面向全社会,获得最大化的重视与认同。特别是在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设备的普及,已经构建起了全新的传播环境,各类音乐活动也要搭上这列传播快车,积极宣传、展示和推广自我。首先,要对新媒体予以充分运用。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大学生的移动终端接收设备也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还有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对此可以开设专门的校园音乐活动APP,内容涵盖各类活动的基本介绍、音乐类社团的参与办法、音乐类活动的内容展示等,同时设置评论和转发功能,给学生提供表达自身意愿的机会,同时促成更广泛的传播。又如微信、QQ、头条、公众号等。作为时下最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其使用者高达近八亿人。多数用户均有着自己的兴趣群和朋友圈,可以轻松实现一对多的传播。对此学校音乐活动管理机构应该及时建立相应的公众号,定期发布相关内容和资讯,收集和重视观众的意愿,并主动进行调整,突破校园时空,面对全社会进行展示推广。再如网络直播,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传播形式,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既可以对音乐活动内容进行全程展示,也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按需定制,还可以与观众进行在线交流。通过各类新的传播方式运用,可以有效扩大音乐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既可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也可以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关注,对活动特色的呈现、品牌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下一步重点努力的方向所在。
综上所述,早在2004年,教育部、文化部和财政部便联合推出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二十年来,在这项主题活动引领下,高校音乐活动从有到多,从多到优,使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得到了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得到了扩展,真正体现和发挥了美育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地特点与价值。
但是与此同时,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高校音乐活动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对此应明晰这项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梳理和总结,思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美育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