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婕,林静君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基金项目: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22年度教科研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为例”(项目编号:2022JKY05003);广州市教育局2022年高校科研项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3539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共建课题“百年来中国共青团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235390)。
作者简介:阮婕(1992-),女,四川叙永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通信作者:林静君(1988-),女,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摘要:红色文化是社会责任感的生动体现,是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依托。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重文化冲击的大环境之中,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缺失社会责任感。该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化与社会责任感的逻辑关联,深入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选择,通过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建立能够有效引导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红色文化;大学生;广州;培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186-0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崇高革命精神的见证,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它彰显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大于天”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和光辉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年一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1]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受到多重文化的冲击。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之中并逐步建立能够有效引导的长效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1 红色文化与社会责任感
1.1 红色文化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定义未有统一的说法,总的来说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形态与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两项任务中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则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特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和建设中形成的,其精神形态在每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包括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改革开放实践时,其精神范畴进一步扩大,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也属于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红色纪念文物、书信、红色文艺作品等。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但红色文化不等同于红色文化资源,却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红色文化资源,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总和。
广州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广州,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完成了创建党组织的任务。1922年“中共广东”区委成立,是党员人数最多、组织机构最健全的组织之一。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人们的斗争精神得到激发。广州市中山四路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24—1926年举办了6届农讲所,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等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此讲习所任教,为唤起农民觉悟、培育农民运动干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之后的革命影响深远。根据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统计,广东省内21个地市共包括不可移动文物1513处,可移动文物4544件,其中广州的不可移动文物位列全省第一。这说明广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依托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红色历史,通过实地游览让历史与大学生活实际相连接,具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条件,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深入开展。
1.2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关联陈德钦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和谐社会而应承担的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民族、对环境、对人类的责任,是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自觉态度和人格素质。”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认同并践行自身对国家、集体、他人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是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与外部行为选择的统一。红色文化资源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成为培养大学生自觉承担对国家、集体、他人应有责任的重要资源。
第一,二者在价值意蕴上相一致。从社会责任感的3个方面去看红色文化,可以发现红色文化为社会责任感的每个层面都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依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红色文化放置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背景下统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思想价值与时代价值,是“文化自信”“历史自觉”的支撑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青年一代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行为指引,其与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意蕴相一致。从个体层面看,个体需要清楚自身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能够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从家庭、他人、集体层面看,在家庭组织、社会组织中履行承担个人应有的职责;从国家和民族层面看,需要个人有大局意识,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奋斗、奉献,自愿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具体来说,在个体层面,大学生需要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负责,确保身心健康,勤奋学习,热心服务同学及社会;在家庭、他人、集体层面,大学生因处于不同的群体组织之中,需要胜任团队的角色,乐于助人,有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大学生要热爱祖国,增强政治认同,胸怀远大抱负。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用好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发挥革命英烈、时代楷模示范引领作用,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4]。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红色文化资源正可以作为重要依托,让大学生去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并产生愿意承担责任的内心体验。
第二,要培育社会责任感,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培育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具有自觉性的特征,不是外部环境强加就能产生的,而是需要大学生有强烈的内心需求,才能做到自觉承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类思想、文化思潮交融交锋,如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歪曲历史、戏说篡改革命年代的史实,试图消解国人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担当。可以说,当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习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其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确立造成干扰,致使大学生忽略社会利益及个人发展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出现了追求个人利益、思想消极、信仰缺失等现象,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忧患是缺失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直接体现。
针对大学生群体,要将红色文化学习与社会责任感培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不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才能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明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同样,只有把社会责任感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大学生才能读懂历史,了解历史中的家国情怀。例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凝结在红色文化中的精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至改革开放时期,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历史厚重感值得深入挖掘,通过学习、体验、践行红色文化,通过走进红色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体悟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是流进血脉的红色基因,是时代前行所需要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苦难艰险而顽强不屈,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凭的就是坚定的信念,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的诞生折射出中国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不畏惧、不退缩的精神,彰显为国家的发展无私奉献的情怀。可以说,红色文化深刻诠释了何为担当、何为奉献。
弘扬红色文化,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意义重大。要让大学生主动担当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就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引导作用。红色文化中所呈现的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更有利于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只有大学生个体不断深化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发展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国家、社会、民族、世界、他人和家庭的义务,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5]。
2.2 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情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走向稳定的复杂阶段,是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和巩固、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也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关键时期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7]。回望100年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有着众多立志报国的青年振臂高呼,冲上战场,只为振兴中华。这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需要大学生从中明理和崇德,体会到尽管时代不同,现在虽没有枪林弹雨,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家国情怀是永远不变的。弘扬红色文化,也是一种情怀的涵养,这种涵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青年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主义信仰,将小我融入大我,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赓续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青年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2.3 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需的品格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成为勤于学习的大学生,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真正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承担历史重任,离不开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因此,培养大学生奋斗的品格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多在物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长大,加之“0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富足的生活环境容易导致他们丧失斗志,缺乏奋斗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对于锤炼大学生的奋斗品格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是新时代锤炼大学生品格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中国人民敢于奋斗、敢于担当的品格。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让大学生学习、领悟这一段艰难曲折、百折不挠的历史,能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以及进一步体会到奋斗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实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有奋斗,才能够奋勇前行,开创新局。因此,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使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和奋斗精神,从而对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有明确的认知,在目标的指引下积极行动,潜移默化地锤炼自身品格。
3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选择
3.1 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传播责任担当的正能量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其影响力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鼓励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网络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网络育人更加受到重视,引导大学生传播责任担当的正能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出现责任感淡漠、利己主义者的现象与多媒体多元信息的冲击有密切关系。大学生相对阅历较浅,在多媒体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同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大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媒体形态形成合力,以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以积极向上的舆论为导向进行正确引导。
首先,加强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建设。在网络上关于红色文化的资源不少,但缺乏面向大学生的内容整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注重从时代发展的先进人物中选取典型事例,树立先进模范,通过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模范去启发当代大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8]。
其次,在兼顾思想性和针对性的基础上,广泛提取红色文化中有关担当精神的人物事迹、可贵精神、经典语录等。第一类可创建革命英雄专栏,尤其是近期热播的红色经典影视剧的革命人物,加大宣传的力度;第二类可创建中国共产党党员专题,从大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共产党员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可以向大学生推荐如中央电视台《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从延安出发》这类优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结合身边的党员榜样事迹进行宣传,例如疫情防控期间特殊的入党仪式、冲锋在前的党员事迹等,触发大学生的共鸣;第三类可创建线上活动专栏,例如广东省推出的“广东省红色文化地图”,将广东省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全影像采集,每一个红色地标都有相应的全景影像,细致到遗址的室内室外都可以看清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些丰富的线上资源支持线上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
最后,建设网络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从
教师、学生干部中选拔、组建专门的队伍,也可积极利用“辅导员工作室”作为队伍的重要力量。由该队伍负责内容输出,依托新媒体输出红色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做到图文并茂,语言既准确又贴近生活,增强可读性;同时该队伍也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受众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3.2 推进校园文化育人,根植担当情怀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9]。要让社会责任感浸润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并内化为心中的信念,就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既要让红色文化进入校园,让大学生的心灵浸润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之中,也要发挥校园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积极广泛地宣扬红色文化,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一是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硬件环境的重要元素,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广泛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在图书馆、走廊等公共场所设立红色文化驿站、红色文化长廊等景观,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给予大学生正向的引导;二是在宣传栏、教室等场所设置革命先辈的人物贴图、塑像,附上对事迹或影响力的简要介绍,让大学生铭记先辈的足迹;三是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围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如开展“红色文化述担当”文化创意活动,“红色文化青年说”青年学生讲党课,“践行红色精神,争做有担当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彰显担当情怀;四是依托广州当地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例如,广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枢纽地段,大湾区的发展也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创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
3.3 用实践活动为红色文化赋能,提高大学生责任行动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要用实际行动诠释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培养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品质是各个高校努力的方向、角色责任的担当,不仅保证“好心办好事”,更能够真正树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10]。
当前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内容上还是比较空泛,缺乏主题的整合性和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活动的形式化。因此,要以大学生为主体设计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资源、场地、主题等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整合实践资源,在主题的设计上,融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广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用特定的主题可以串联起零散的景点,例如关于“广州起义”主题的红色路线、关于“国共合作”的红色路线等,可以更加完整地展现壮阔的红色历史,带领大学生行走在这些路线中时,能够更好地向大学生讲解完整的历史,阐释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挥洒热血的担当精神。其次,活动场地的选择要多样化。可利用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参观流程的设计上下功夫,通过“线上+线下”的参观模式,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来缅怀革命先烈,让大学生深刻领会革命先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还可以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深度合作,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基地。最后,活动形式既要创新也要贴近生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第一课堂,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辅导员等思政人员的作用,通过进行与课程相关的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之中。在第二课堂,依靠学生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展览等活动,寓教于乐,在多种教育方式并行的模式下,引导大学生积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4 结语总而言之,红色文化其独特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与体悟,因此需要积极寻找红色文化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着力点、发力点,将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与红色基因的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全面系统的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1]人民网.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EB/OL].(2022-03-30)[2022-04-01].https://m.gmw.cn/baijia/2022-03/30/35622436.html.
[2]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23-24.
[3]陈德钦.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理论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5):74-78.
[4]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EB/OL].(2022-03-21)[2022-05-02].https://www.ccps.gov.cn/xtt/202203/t20220321_153375.shtml.
[5]徐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属性与培养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6(4):102-107.
[6]黄启红.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223-225.
[7]新华社.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2-01-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216293296246797&wfr=spider&for=pc.
[8]芮明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之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1(2):129-133.
[9]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10]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
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11(2):79-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