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海南画家的绘画影响
王义辉
[摘 要] 从海南省地处热带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画家群体的创作作品分析,画家是在海岛地域性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民居的人文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性绘画。画家是从表现地域性具体内容来述说个体对生活的感受,是抽取于地域象征性元素,凸显海南绘画创作的群体取向。为海南画派地域性绘画艺术内容和形式语言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 键 词] 自然环境;民俗;建筑;画家
一、地形特征、位置境域的传统民俗自然方面,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与广东、广西两省区以琼州海峡划界。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向外围逐级下降,使岛四周低平,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中间高耸,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岛中南部与其地区地域不同,气候也有所不同,有“天然大温室”之美称。海南岛四季如春,年均降水量充沛。所以总体上植物生长良好,但时期和地势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生长状态,成了“热带宝地”,具有户外景物写生的自然环境优势,让扎根于本土的风景画家们有了更多创作题材。海南解放初期,当地也逐步形成了长期借鉴印象派表现样式的零散画家群体,他们深受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作品影响,善于用强烈的色彩、明快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热带”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形式感上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画面呈现出单纯朴实、区域色彩剪影拼图的特征。在绘画理念上,当地画家喜乐于用自然、直接、原始、主观的方式描绘个人情感,成为绘画创作的重要挖掘资源。
传统民俗方面,海南建省前,岛民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存环境中。语言种类多,有12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范围较广的是黎语、苗语、临高话、儋州话、军话、客家话和普通话。依不同语言分区的地域来看,是在久远的历史中从内陆不同地区移居于此。长此以往,各地区就分别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加上交通闭塞,当时的画家创作表现的题材大多限于当地较小区域的民俗文化,也就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的海南文化特色。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有:原琼山市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海南岛“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三月三”习俗黎族青年追求爱情的传统活动和儋州民间歌舞活动等。这民俗是典型的出生于不同年代的画家不自觉地形成了相类似的描绘倾向,是一个老、中、青有相互影响的纽带性画家群体。
海南建省经济开发后,国内外交流通道被打开,画家们有了更多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中青年画家开始在原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探索不同的绘画形式语言。
二、人文环境下,海南民居建筑成为画家创作渲染地域特色的背景性符号海南最早的众多移民由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建筑体现出深厚的闽南风格。随后,岭南、云贵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琼北建筑逐渐加入岭南风格。同时,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的中原文化,使琼北建筑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国外方面,由于海南东南地区的海外归侨受西方殖民的南洋文化影响,在当时海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筑建民居就融入了欧洲风格,不仅影响了传统建筑形式,还带来了新的建筑形式。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建筑最大的特点:传统汉式风格类四合院、舶来特色建筑海南骑楼,即南洋风格和岛内少数民族建筑的船型屋和茅草屋(现有三亚和五指山局部村落保护)。海南建省30周年海南画坛30家中29位(除易至群“荆楚文化”外)画家作品都或多或少地用民居建筑“图像”定位为表现海南的画作。
三、深受海南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当地名家绘画受海南地域性影响较大的五位“海南画派”代表性老、中、青画家有谢耀庭、王家儒、周铁利、符祥康、王锐。他们是海南地域性绘画的“风向标”画家。从他们历届全国性美术展获奖作品中发现,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本土性特征的题材:强烈的热带标注性色彩和海南民居建筑图像。
(一)谢耀庭(1931—2021)谢耀庭是追求海岛海景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表现的代表画家,1954年随部队调驻海南。描绘南海风光及表现现实人物成了抒发情感的对象。数十年来,创作了一批以表现海南岛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恪守几十年写实为主,“我行我素”,坚信“从生活和自然发现美”的信条,并将南国的部队、黎寨、林场、渔村浓郁的海南地方特色映入画面。通过画了大量风景及风情画的作品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八十高龄时,依然餐风露雨、爬山涉水到各地写生。艺术更加天然纯净,色彩微妙而显平稳,但依然彰显南方海岛的刚强。数十年的写生,让眼光去锁定景物中“情绪”变化,译悉着本土文化的“气息”,体味这片红土对他的“深情”。用画笔述说着它的厚重。从文化角度来说,其作品也一直随时代变迁。画面从厚实渐变到艳丽高雅。作品《交响》是这时期的油画作品的代表,已摒弃了早期作品的浓烈和稠厚,悍马奔驰已趋于黄牛平静宽怀。苦心孤诣的固执手法表现着南国风光,也有大胆地将蓝色的大海赋予幻觉般的冥思。《微风》《蔚蓝海洋》等作品,平静中暗涌风潮,感受到弱即是强的无限联想空间。《台风后》是显著的代表作。实地写生的小品境由心生,随笔随意,与早期刻意探研产生明显对比,放纵不顾随之放流。著名画家、理论家王家儒教授给其的最高评价:“情感融入笔中言说一种真实的状态,其艺术生命便会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年岁增长,原先常表现在作品中的海边巨岩淡化而退出了画面,后期多表现为蓝色的圆卵石。回归了原始的萌动和无伪。50多年用绘画谱写人生,用情留下了对南海风光的镌刻。
(二)王家儒王家儒是注重自然和人文环境重构表现的代表性画家,是从小生活在海口骑楼区内的“市民”。1997年6月水彩作品《木瓜和红瓦房》画面的色彩与现实色彩有很大的差距,色彩薄涂但感觉厚重,南国风光强烈,破旧的墙体书写着时光的痕迹。王家儒的画风更接近后印象塞尚等人意象,色彩高雅整洁,意趣盎然。画家热衷于表现南国风光,寄情于岛内山水、滨海滩景、街坊巷事,而定情于地域文化探讨。其表现手法传统而不守旧,画面自然而又不为自然,流露出对景润泽而表达出的情感,个性化艺术语言驾驭得心应手。在“海南画坛30家”网络展览中油画作品《春信》,远景中的树林枝头上映阳春的清爽,近景的椰树,粗糙的肌理衬托着明亮、细腻、透光的白衣裙,大片草地的斜光让春色满园,极其高明,让泛暧的微光描述着一阵清凉,直抒胸臆。油画作品《夏日汛期》是描绘晌午的渔港场所,雨后阳光耀眼,但依然有人在劳作,善良、朴素的人文情怀使画面中的背影让人动容,不是照相机呆板的捕光,而是艺术家主观创作的物像。水彩大家王肇民曾讲过“人品的清浊,决定了画品的清浊”。水彩作品《岁月留痕·海口老街》是王家儒画家描绘海口傍晚农贸市场忙碌的另一幅力作。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是解放前的街市中心。建筑风格是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样式所建。骑楼雕塑优雅细致,装饰有些巴洛克的味道,因此也成为许多画家写生创作的素材。作为老海口人,几十年的人情世故深深印刻在脑海里,是对本地域的最好梳理与解读。2023年8月5日,以“悠悠钟声”为主题海口骑楼的个人画展中,展出的所有作品都关乎画家对本土建筑与人文的深度解析。
(三)周铁利“妙手油彩绘海南,一片丹心向故园”,周铁利是“热带植物话语”的代表,其1958年10月生于海南省乐东县黄流人。乐东县位于海南岛西南方向,是个植被种类繁多的地方。这是周铁利生长的地方,对一草一木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感情。17岁那年的周铁利高中毕业后,来到了腰果农场,成为一名知青,实为土生土长的本土画家,展现给大家的作品多为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乡村系列和热带植物。受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绘画钟意于本土气候环境的特性——刚强不屈的精神。以其特有的审美视角,挖掘当地形象特征个性化的抒情性语言,描绘每一片热度极高的叶子,架构起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清新、纤细之中,蕴藉着一种质朴大气的力度,从色彩构成上表现为跳跃、捕捉眼球,刻画对象格外引人注目。《多彩阳光系列》是周铁利力作。从小的生活环境使他能捕捉植被生长和各种姿态,在创作实践中,始终像火炽的热土一样活跃和饱满。强调光照在植物上偏光,并对其进行强化。画面的叶色谱写阳光的游动,光色变化随着叶脉涌动,如燃烧的烈火,热烈而不狂躁。又如一阵热浪袭来。并且随着创作实践的逐步深入,加上对地域色彩的把握,橙红色的果实让人为之一振。画家创作了油画作品《乡村系列之一》《告别茅草屋》、出版了《生命阳光——周铁利油画集》《我的海南——周铁利油画集》。众多作品都是围绕着本土的气息抒发个人对乡土的热恋。在艺术创作生涯中,周铁利时刻把握着时代发展脉搏,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变迁,充满对当代生活的感激之情,用画笔描绘海南发展变化。代表性油画作品有《野菊花》《乡村系列一、二》《粒粒皆辛》和《高铁从咱屋前过》。2008年绘画作品“生命·阳光”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举办。作品的相继播放犹如海南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记录本。每一幅画始终情系人民现实生活,是个有地域性强烈情感的作品。他对《海口日报》记者郭志华说:“在农场劳作中,我时常走进周边的黎寨,不仅学会了黎族方言,还用画笔记录原生态风情风貌。”周铁利的作品更加富有独特的地域风格,浓郁鲜活,每一幅作品都是用画笔描绘着海南的发展故事。《中国电视美展》播报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对周铁利评价说:“通过响亮的色彩把南方感情热烈表现出来,景色也很日丽。把我们带到海南热带雨林的气氛里面去。”周铁利的作品被视为“热带地标”。
(四)符祥康符祥康是表现“人文情怀”的代表。长期以来,符祥康的主体代表性创作作品是以海岛人物为主。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自觉地用手中的画笔讴歌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创作了一批以人民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被称“为人民造像”的画家。如水彩作品《母亲的期盼》,描绘了一位母亲站立在阳光下等待孩子出海归来的情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她都站在门前等待,手里捉着一个斗笠,这是海南当地渔民特有的竹编帽,看似随时要去迎接儿子的归来。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孩子的等待,坚硬的岩石和刚强的面孔,共同反映着人物心中的坚强和勇气!这是海岛渔民长期生活在与海浪抗争中形成的精神气质。从光感效果来看,这是海南五、六月份的光照,炙热而火辣,很好地引起观者如同母亲心中所思的反应。这是画家依据地域景物特点就现实人物形象特征来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母亲。水彩作品《赶海人》是一幅135cm×200cm大创作画,描绘的是海南海边的打渔的人们,依海水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候,把船抬拖到海岸滩涂上进行修整,这是一项繁重的劳作。需要协调的合力才能很快完成这重体力活。作品中最明亮的渔女是画面的焦点,真实地反映出了海南沿海地区勤劳耐苦的女性形象。男人出海归来,女人赶去接应,这与作品《母亲的期盼》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准确地塑造渔民人物形象特征,似乎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因为画家本身就是海的儿子,从小就长期生活在滨海渔港里,感情上已融在这环境之中。在创作时不断注入画家个体对表现对象的认识和解读。整个过程处于对“人民”的敬颂感激当中,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共鸣。2023年出版了《为人民写像》海南省主题性美术创作学术研究成果专著,是几十年来对这片热土的情意抒怀。
(五)王锐王锐是海南画派倡导性代表画家,是推动海南地区美术对外交流的策划者。王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寻找源头可以追溯到海南藉画家何坚宁作品对其的影响。王锐更为细腻地表现海南地域性的元素,很容易让人认知。最能表达海南特征并有影响力的作品是2010年出版的《王锐油画作品》专辑,收纳了60多幅描绘海南黎族儿女生活和劳作的系列作品。作品《黎家印象·归之二》并不夸张地把红土搬到画面中来,不是突发奇想的,是给海南原有红土赋予生命力的创作,展现出的是红土、黎家强烈对比的画面效果。王锐创作的黎家印象系列作品,大色块对比让画面更加燃烧、更为火辣,红色和金黄色更为强烈。油画《黎家印象·守望家园》表现了传统的黎族百姓那种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画面展示出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与安详,也表现出新时期留守农村老人与孩童的孤独与寂寞、幸福与自足并存的心理,赞颂人们勤劳、善良、纯朴的美德,像这样的作品还有《花落黎家》《三月踏歌》等。打造海南品牌必须强调地域特色,要突出绘画的地域性。海南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独特的地貌、生态、气候与民俗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而具有“活化石”之誉的海南“黎苗文化”以及那些从未在美术史上留下可供借鉴的题材,更是海南文化的一朵奇葩。现受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影响,画家又开辟了稳平而雅静的画风,反映逐渐有序的现实社会现象。
四、结论卡夫卡说过,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海南画家受地域地理环境、本土风俗文化和个人生活经历影响较大。值得关注和肯定的是,画家的创作深受早期多年生活工作环境影响,“海南地域”烙入内心深处。从对海岛椰风海韵、民情习俗、南洋民居建筑、原著黎族家园和“文人情怀”形成了我之为“我”,有路可循的状态。
参考文献:[1]王雪.地域资源对油画创作色彩的影响[J].东华理工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37(4):351-354.
[2]赵佳.高校水彩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水彩风景写生课程教学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9(6):69-70,73.
[3]谢雱,李毅.论范画教学的直观启示作用:以水彩风景写生课程为例[J].湖南包装,2018,33(4):97-99.
[4]何坚宁.何坚宁油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5]秦宏.方直骏发 冲淡之美:论刘永健水彩风景写生作品风格之美[J].创作与评论,2016(10):89-90.
[6]苏旅.一个人的风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邓丽.水彩风景写生与小构图训练[A].湖北省美育研究会.高等党校
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8] 李少君.《海南画派》系列作品集(第一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义辉(1974—),男,汉族,海南临高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性绘画。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