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237016)
摘 要: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保留和演变,这些文化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有些甚至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教育是推进山西省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1)02-0158-02
0 引言山西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地,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传统民族文化,极具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山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民间戏剧曲艺、民俗活动、杂技与竞技等等。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一百多个项目,可谓传统民族文化大省,而这些文化若想得到继承和发扬,就要将其融入当地的高职语文教学中。
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集中于一个地区,而是广泛分布在全省各个区域,这跟历史发展演变相关,大部分文化都是发源于河流。山西省主要的非物质文化也集中在汾河沿岸,交通方便,自古便是文化发育演变传承的重要地区;但还有些山区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大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来文化融合较少,使得纯粹的民族文化保留了下来。因此,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广
[1]。其次,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从民间手工技艺到民间文学等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就多达七百多项。例如,民间文学广武传说、司马光传说;民间曲太原莲花落、晋东南说唱道情等;民间舞蹈包括原平凤秧歌、临县伞头秧歌、武乡顶灯等;还有传统医药、民俗节日等。山西非物质文化精彩纷呈,作为传统民族文化大省,代表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带领人们追根溯源,探寻中华文明的历程和演变。
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2.1 社会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通过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了解,已经知晓山西省非物质文化资源收录在国家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就多达十类、七百五十几种民族文化,范围广泛、名录众多,值得所有中华儿女关注和保护、继承和发扬。然而,在近代山西省被熟知和提及更多的不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也不是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而是在工业时代,因煤炭资源开采得名的“煤炭大省”。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为推动工业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山西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之而来的代价是环境被破坏,驱本逐利的商人过度开采煤炭资源,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出现;当重心在物质经济的发展层面,文化的传统与发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手工艺人、民俗文化传承人不受重视,很多传统技艺人被迫去挖煤赚钱补贴家用。
2.2 新时代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提倡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而从根本上让人们重视文化还得依靠教育,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了解到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更多地接触了解文化遗产,从观念上认可和重视文化的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态度、价值观、道德观等多个方面。通过人文教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及道德意识。
2.3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作用
高职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综合实用型人才,国家也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重点。过去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文化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空有技能,而文化素养不高,尤其是语文等传统文化科目不受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单一。因此,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性。一方面,能够弘扬山西省的传统非物质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经千年不朽的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大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培养人文素质。此外,将本地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也是本地教材开发的重点,让本地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本地文化,将来能够扎根家乡,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3 山西省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3.1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知
在传统观念里,很多学校认为语文只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教人识文断字、遣词造句,忽略了语文更深次的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从情感、三观、道德观念到人格品质、见识,多方面提升学生眼界,最终将其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2]。部分高职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侧重于功能培训,忽视了语文的其他相关作用,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体现,高职语文教学与山西省的本土文化融合度不够。很多本土学生对家乡文化不够了解,更不用说受当地文化熏陶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主动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了。
3.2 部分高职院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
高职教育的大方向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不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来说,都更侧重于专业技能培训。诚然,综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但对于高职学生教育不能够局限于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3]。山西省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够重视语文教学,需要改变这种重技能轻文化的现状,才能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语文教学中。
3.3 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时都非常单一,很多教材涉及的内容都是在初高中学过的,也没有研究与本地文化契合的本土教材;教学方法也基本采用讲授教学法,将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给学生,没有从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等方法去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直接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也会显得非常生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策略4.1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及策略都在逐步加强,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接触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的高职院校想要通过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也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研究,了解山西省非物质文化各个种类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以及有利于学生精神文化构建的地方,从七百多项名录中筛选出精华,再将其与语文教材作一定衔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语文教学的连贯性,从而使学生愿意了解这些文化习俗。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内容纷繁复杂,若不经过学校的编撰是很难很好地融入实际教学中的。因而,学校应加强理论研究,将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再将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学校的校本教材,不断实践与总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相关活动
语文教学除了课堂外,还可以开拓更多的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索的动力。非物质文化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积极主动地探寻本地丰富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首先,对于部分表演专业、戏曲文化专业的对口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增设与民间戏曲和舞蹈相关的内容,让他们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然后再组织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与价值
[4]。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非遗文化传播社团,带领学生深入传统技艺传承地,实地探寻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增强学生的信念。例如,参观非遗问题保护单位;传统戏剧秧歌戏的分类及各自的不同,如何演变等等;还有剪纸、孝义剪纸、浮山剪纸也都存在区别,深入了解这些技法的传承方式等,这些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3 高职院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虽然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但文化学习同样重要,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社会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因此,语文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科目,高职院校要引起重视,既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也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将非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是拓宽语文范围,增加学生见识的重要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几点:(1)根据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非遗文化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部分实际需求,明确学习重点。(2)非遗文化进入语文课堂并不是朝夕间就可以完全融合的,需要长期实践,反思总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因此,需要将非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作一个项目去完成,成立专门的项目组。(3)将非遗文化加入常规考核中,引起学生的重视,切实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
5 结束语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中是地方文化进人校园的大胆尝试,可以丰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未来高职语文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性,需要明确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实践探索,找到有效的融入途径。
参考文献:[1]林渝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及在高职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
国际公关,2020(5):86-87.
[2]陈航.高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有效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5):15-16.
[3]张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河南农业,2020(6):56-58.
[4]张晓燕,张万红,刘月.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4);88-92,96.
收稿日期:2021-01-08
作者简介:张娟娟(1982-),女,山西太原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语文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性研究”(课题编号:Y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