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路径
成伶秀
(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226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领域。正是如此,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会数学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立足学科视角,深入解读各类事物文化,从而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路径
在新时期
教育改革背景下,倡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以确保能够完整体现出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有效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应用意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措施展开深入探究。
一、课题导入,唤醒应用思维课题导入是每一堂课的必备环节,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环节,将能够有效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初步印象,进而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题导入环节为学生引入丰富的生活应用元素,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有效唤醒学生的应用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立足学科视角观察生活中的各类事物。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正式教学开展之前,可以引入几个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区别,建立起知识的初步印象,如教师带来一包薯片和一包黄豆,让学生自己掂一掂哪个比较重,这时候学生很快能比较出哪个轻哪个重,随后再拿出一包与黄豆等重量的大米,让学生判断黄豆和大米的重量哪个更重一点?此时学生凭靠感觉很难分辨出谁重谁轻,那我们该如何准确判断出两者的重量呢?这时候便有学生提议用秤称这两个物体再进行判断。随后,教师便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弹簧秤、台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是对物体称重的工具。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如此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唤醒学生的应用思维,确立了课堂教学基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知识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帮助。
二、引入现实案例,设置任务驱动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并且教育应当融于生活中。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任务的方式,引领学生基于生活视角对知识逐级展开探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并简化知识的复杂结构,使学生在顺利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柱与圆锥》时,当学生掌握圆柱的面积公式之后,在后续应用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个圆柱形建筑物,提出问题:①工人叔叔需要为一根圆柱形建筑标志涂上油漆,请问在不包括底面的情况下,工人叔叔一共需要涂刷几面?②这几面分别是什么图形?③假设你知道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那么你能够计算出工人叔叔需要涂刷的面积吗?根据问题①复习了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借助实际生活情况,再次巩固了圆柱的特征。随后依据问题②复习圆柱的表面展开图,为接下来的圆柱表面积的求解做好铺垫作用。最后,应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圆柱表面积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教师在结合现实案例的背景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程序,引导学生借助现实参照展开知识探索。如此使学生在深入剖析知识结构的同时准确掌握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对知识的应用规律形成深刻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三、提取生活素材,组织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克服更多的学习困难,并解决以往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借助这一形式,为学生设置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使其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使用城市地图建立坐标,同时以校园所在位置为原点,分别在地图中标记出每一名小组成员的家庭位置,并确认学生家庭所在的方向、角度与校园的图上距离以及依据比例尺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谈论中检验其他小组作答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产生思维碰撞,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小组成员的家庭位置,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确定位置与生活的联系。为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事物,并将不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其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组织教学实践,积累应用经验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式莫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亲自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如此才能使得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统计图知识后,除了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利用统计图知识解决一些基础的生活问题,合理分析生活中挖掘的数据,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动物园,统计该动物园的每月入园人数,根据统计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借助统计图分析出该动物园的淡季与旺季,然后针对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内在原因,尝试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动物园在淡季的时候增加入园人数,有效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以及分析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价值,并能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利用数学创造各种学习成果。如此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更进一步思考数学知识的服务范围。
综上所述,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连贯的过程。在设置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对数学应用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并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的知识经验与心理特点设置相应的探索活动,保证数学应用能够完整贯穿学生小学时期的始末,同时积极引入各方教育助力,共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面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1]沈振华.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途径[J].安徽教育
科研,2021(01):47-48.
[2]程艳菊.浅析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71-72.
[3]方梅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
基础教育论坛,2020(2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