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琴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作者简介:何丽琴(1981—),女,汉族,广东清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虽然开放性已有所提升,但是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程没有太大的热情与兴趣,体育活动的参与主动性比较低。民俗体育游戏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健身、
教育功能,而且种类丰富多样、趣味性强,将其引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实现强化学生身体机能的目标,还能传承我国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全方位改革,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基于此,从民俗体育游戏的概念、起源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解析了其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民俗体育游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解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05-0148-04
民俗体育游戏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社会以及经济价值,还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但一些
教师认为民俗体育游戏更适合用于儿童体育教学,而甚少将其引入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大学体育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应将“以健康为核心”作为思想与指导方针,将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与综合能力作为重点,依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教学计划与策略制订,确保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有效性以及有益性。在体育课程中引入民俗体育游戏便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让源于生活的体育教学再归于生活,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提升其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身体机能素质与综合素养的双向培养。
一、民俗体育游戏概述
(一)民俗体育游戏的起源体育游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敦煌壁画记录着许多游戏图画可以证实这一点。在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初期,游戏是人类模仿的本能反应,在闲暇之余,人们通过观察周边环境、生活以及劳动等,模仿且自发地创造各种简单游戏,或在环境模拟中将劳动果实的获取过程以游戏的形式传授给他人,这或许就是体育游戏最初的形态,而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学行教育与获取生活技能。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多,有文献记载,在原始社会末期,大兴安岭地区生活的鄂温克人,便以“打虎”“打熊”等游戏形式教授基本生活技能与狩猎要领
[1]。
(二)民俗体育游戏的概念体育游戏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同时具备了意识、创造性、相同目的在某种特定规则下开展的主动性集体体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大众性、普及性以及娱乐性,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从日常生活技能、游戏慢慢演变形成的,因此,民俗体育游戏是各类具有典型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内涵的体育游戏的总称,常见如斗鸡、平衡木以及丢沙包等。不同学者对于民俗体育概念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多数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分别是民间性、自发性以及传承性;体育游戏则主要体现在娱乐性与健身性。而民俗体育游戏就是民俗体育与体育游戏的结合形式,同时具备两种体育的特征,罗红辉提出:民俗体育游戏是一种人们创造的民间体育表现形式,是一种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还能得到传承的体育活动。民间体育包含了所有的民间体育游戏,而体育游戏相较于传统体育活动更具趣味性与灵活性,可以在快乐中促进人们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2]。
(三)民俗体育游戏的特征1.易操作性与随意性。民俗体育游戏打破了时间、场所以及数量等局限,可于任何时间、地点开展,可让学生轻松地操作与玩耍,是随意性特征的典型表现。民俗体育游戏无须购买任何器材或工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品、半成品便可开展,比如沙包、小石子、绳子等均可做游戏文具,这类游戏不仅操作方便,而且简单易行。
2.趣味性与娱乐性。民俗体育游戏源自现实生活,有着日常生活所具备的趣味性,使得体育运动更具娱乐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超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全身心地投入各项游戏活动中,这种游戏式的体育活动更加活泼、欢快以及轻松,部分游戏还可以配合节奏分明的音乐或歌谣,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激情,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强化体质。
3.易流传与易学会。许多民俗体育游戏都经过数次的改造与创编,教师在开展教学前仍然会对游戏作一定的调整,在对游戏的种类、材料工具的选择以及角色分配时,始终以参与游戏人员作为主导者和实施者,所以游戏更容易学会,也更容易在民间广泛流传
[3]。
二、民俗体育游戏用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性、主动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将民俗体育游戏应用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中,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创造思维模式。我国目前大学生群体受到生活、家庭以及应试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运动习惯,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较低,而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又过于僵化,很难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民俗体育游戏源自生活,不仅游戏种类丰富多样,而且趣味性极强,可以通过一些预设的游戏场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游戏中,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中完成体育锻炼,实现强化其身体素质的目标。此外,教师在选择和设计体育游戏时还可以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拥有发挥自身形象思维与想象的能力,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认知、接受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4]。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民俗体育游戏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多样,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也比较低,可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兴趣需求,且在体育游戏中,还可以将学生自我动手创造游戏器材与规则的热情激发出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突破传统体育枯燥的说教与运动,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身体灵敏性与协调能力的锻炼。比如借助形式不同的竞争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让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与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强化学生体能与交往能力民俗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种类较多,且形式多样,而不同种类的体育游戏对于学生的发展、锻炼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丢沙包游戏,这是一种需要多人同时参与的益智娱乐类体育游戏,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积极地跑动、躲闪,从而在不停的运动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接沙包者需要阻挡、掩护等与其他成员相互配合与帮助,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5]。再如跳绳游戏,学生需要持续不断地摆动长绳,可以锻炼其上下肢功能,同时还能锻炼其躯干各个部位的协调性;而跳绳可以提高学生的弹跳力,同时锻炼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度以及耐力等,经常开展这类运动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四肢肌肉、韧带的弹性,强化关节灵活性,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还能通过团队跳绳游戏,培养学生相互帮助与协作的团队意识,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6]。
(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俗传统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慢慢积淀形成的,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民俗体育游戏,不仅可以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还能通过体育游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学生的内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民俗体育游戏的应用原则
(一)安全性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将自我保护、安全防范等意识排于首位,在教学中引入体育民俗游戏时,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磕磕碰碰、跌倒等危险事件的发生风险。民俗体育游戏是否能够全面普及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取决于整个游戏教学过程中能否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7]。
(二)循序渐进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民俗体育游戏,教师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体育游戏活动进行合理设计与实施,依据学生实际的基础条件,对运动的强度、游戏的难度以及操作技巧等进行层次化设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体能与身体素质。
(三)创新性枯燥不变的体育游戏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慢慢减弱,直至消失殆尽,因此,只有把体育课程的学习平台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拥有自由发挥、自主创编的机会,才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四)个性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民俗体育游戏时,教师应依据学校的办学情况、学生对于运动游戏的需求以及心理发展特征等进行体育游戏设计,确保游戏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求与教学内容,打破传统体育课程统一化、“一刀切”的教学形式。体育游戏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对学生的群体需求、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进行考量,还要对课程的活动氛围进行考量,以课程大纲与课改原则为前提,对体育游戏活动进行灵活设计与调整,对教学场地、器具资源等进行合理应用,避免盲目教学、照搬照抄对游戏活动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8]。
(五)规则性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即便引入民俗体育游戏,也必须遵守教学规则与基本规划,避免因为游戏化教学就过度放开,使得课堂秩序混乱。如果没有既定规则,学生通常无法约束自己。所以,教师需要在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依据现实情况对活动的规则和机制进行严格设计,确保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规则可循,让体育游戏活动始终保持良好的秩序,从而顺利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此外,体育游戏教学时,还可以利用裁判确保游戏活动具备足够的公平性,将体育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公平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民俗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选用民俗体育游戏“丢沙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民俗体育游戏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娱乐性,而具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游戏可让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将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最常见的民俗体育游戏丢沙包,这项充满娱乐性的游戏运动可以勾起很多大学生童年时期的快乐回忆,从而对该项体育游戏活动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将大学生的“要我练”思维转变成为“我要练”。早在191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Dewey)便提出:“若无兴趣,仅依赖努力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创始人Ushins-ki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懂得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学会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和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我国学者段胜杰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体育游戏,将学生在课程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师应该积极引入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游戏,将民俗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充分挖掘出来,充实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全面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9]。
(二)妙用民俗体育游戏“跳得远”,锻炼学生的力量与速度体能测试中的立定跳远可以对学生的肌肉、骨骼等力量强弱进行测试,而双臂摆动、双腿弹跳以及上下肢体同时协调的力量组合是大学体育评价跳远成绩的根本标准,而要达到标准,就需要进行反复的臂力、弹跳力强化训练。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巧妙应用民俗体育游戏,例如“青蛙蹦蹦跳”“兔子跳跳”以及“捕鱼大作战”等游戏均是强化双脚跳跃能力的训练,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左右脚需要反复、快速地交换跳,跳跃时双脚使用猛劲,才能快速向目标位置弹跳冲击,而这些都是立定跳远训练中的细微动作。而“保龄球大战”“妙手打靶”这类游戏则需要学生左右手进行交替轮换训练,手臂快速持续地晃动击打、手臂猛力向后推掷以及双手协调用力均是跳远训练的铺垫动作。因此,巧妙应用民俗体育游戏,可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枯燥、单一的训练模式,让体育运动变得形式多样,且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上、下肢的力量与速度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完成立定跳远训练,让其在体育测评中跳得更远
[10]。
(三)活用民俗体育游戏“掷有力”,深化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对大学生而言,与教师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相比,学生对自由玩耍的民俗体育游戏会更有兴趣,对于一些强度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如果学生的体能差,且心理承受力不强,很难在课程中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也就无法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灵活引入民俗体育游戏,则可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将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出来,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游戏类型,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运动技能、强化自身体质。比如掷垒球,该项运动的强度、难度都较大,部分身体素质差、臂力较差的学生,很难通过测验标准,对此,教师可利用民俗体育设计运动游戏,让学生向墙面用力投掷弹力球,再跟随墙壁产生的反作用接球,通过这样反复、快速的挥臂训练,强化学生臂力。或引用蒙古“骑马”运动,利用节奏超强的蒙古族歌曲《赛马》作为伴奏,让学生持续、快速地舞动双臂以强化其上肢臂力,通过引入民俗体育游戏,让体育运动变得轻松、简单,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完成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教学。
(四)巧用民俗体育游戏“跑得快”,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我国,对运动员的综合体质进行测试时,是以50米作为速度体能测试的标准,而这项体育运动的成绩也是评价大学生速度体能好坏的有效客观指标,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挪移、应变以及动作等速度。但50米跑这项运动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有一定的突破性,可以强化学生的竞争、好胜意识,学生会认为最先到达终点者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者往往伴随着荣誉,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努力获得这份荣誉。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评价50米跑成绩标准主要是两块肌肉(屈髋、伸踝)的速度与力量,而民俗体育游戏与相关的运动项目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开展跳绳游戏,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成员为男女混合形式,让组与组之间进行跳绳比赛,训练学生的跨越、弹跳等动作,通过脚踝部反复、快速的弹起、落地训练,锻炼学生的伸髋肌肉反应与力量。此外,跳绳游戏时,需要学生双腿快速地交替跳跃与蹬踏,保持快速的步幅、步频,双臂持续不断甩动,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上肢与下肢力量与速度,为50米跑步训练与测试奠定基础。利用民俗体育游戏可以提升学生的项目成绩,帮助学生实现跑得快、争优秀以及获荣誉的目标
[11]。
(五)活用民俗体育游戏“起得稳”,提高学生体能与体质大学体育课程检测学生的腰腹肌肉力量与持久性,以一分钟的仰卧起坐为最佳项目,因此,教学时必然开展腰肌、腹肌力量的持续强化训练。人类整个身体力量支撑点与发出点均源于腰腹肌肉,足够的腰腹力量可以确保学生在开展各类运动项目时,以正确、良好的姿态稳准快地完成。比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民俗体育游戏中的“妙手打靶”或者是“炮打司令部”,可以训练学生单双手投掷时的动作与力度,在远掷过程中投掷的活动范围、躯干的四肢肌肉与关节发力程度也能同时得到训练与强化,而且这项运动需要学生集中精神,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运动中,反复进行练习,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运动力量,还能在持续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对民俗体育游戏进行开发与创新,将民俗体育游戏灵活运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中,使体育游戏的内容得到有效的丰富与拓展,利用创新、灵活以及有趣的民俗体育游戏锻炼学生的躯干主体力量、腰腹核心力量,全面强化学生的体能与体质
[12]。
五、结语总之,体育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单调,内容相对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与运动兴趣,而民俗体育游戏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拥有跳、跑、投等多种可以锻炼身体肌肉、关节以及骨骼的运动项目,而这一系列训练动作可以强化学生力量、速度、柔韧以及耐力等各项体能与素质,因此,将民俗体育游戏合理引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且持续、长久地落实,可有效完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热情激发出来,不仅能让学生在玩乐中完成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协作精神等的培养,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欣改,张建伟,张娜.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与实施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2(38):31-33.
[2]洛让加措.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学体育课程实施路径优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0):202-204.
[3]卜宏波,金敏,李卫民.供给侧视域下大学体育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逻辑、挑战及因应之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22,41(3):83-89.
[4]于潞璐,周春太.民俗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以丢沙包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9(3):225-228.
[5]黎山山,李秋生,黄健,等.大学体育课程开设珍珠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22,26(4):87-92.
[6]梁夫生,赵佳妮.五育融合视角下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以黄山学院为例[J].
科技资讯,2022,20(12):176-180.
[7]杜志娟,赵光勇.“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2022,43(3):129-131.
[8]常俸源.浅谈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6):98-102.
[9]李白廷,赵泽顺.乒乓球专项课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研究: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6):147-149.
[10]赵培刚,宋兰兰,何江海.大学户外体育游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研究:以广州南方学院为例[J].体育视野,2021(10):33-34.
[11]刘丽.浅谈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7):144-145.
[12]刘娜,刘鲲.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角色定位、困境分析及突围思路[J].
科技风,2019(35):220-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