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治国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宜兴 214200)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名称:高校武术课程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SZC-116)。
作者简介:辛治国(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历次会议和党的二十大重要建设议题之一,在我国社会未来高质量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该研究以大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途径和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途径等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薄弱点与预期值,疫情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思政整体构建,课程思政实施,创新评价模式,以及大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途径展开深入探讨。在多年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武术自身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为途径,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通过
教师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大赛及在线资源建设等高水平比赛来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二十大,核心素养,高职院校,武术课程,课程思政,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3)10-0189-05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张掖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果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联系起来。2022年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对今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产业转型和伟大民族复兴的社会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党的二十大背景下,培养技术过硬、立场坚定、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复合型大国工匠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事关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核心素养是指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的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武术课程基于自身的文化优势、技术优势和思想优势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实践,发展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团体协作能力,更好地实现武术的协同育人作用,立足高职体育课堂,践行“三全育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人才的社会化培养、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大国工匠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1 当前武术等体育基础课程服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不足随着国家对培养高质量人才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基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模式等展开了创新和实践,努力实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4]。但高校教育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大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围绕德智体美劳等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其实施重点却不能纯粹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模块化建设,缺少融合式教育
[5]。课程设计观念落后,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院校的体育教学部门、教师甚至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知之甚少,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6]。在文化基础培养中,往往偏重于文化底蕴的培养,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的价值。
在课程设计中也存在德智体美劳概念划分过于清晰,而忽略融合教育的现象。“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是自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课程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传统的言传身教和口苦婆心仍是广大一线武术教师的教学法宝,不能实现大学生自主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极为薄弱,在线课程和精品课程亟待加强,翻转教学理念有待提高和加强。社会参与主要涵盖“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方面
[7]。“责任担当”在近年课程的思政改革中都有所涉及和发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比赛中都有不错的表现,但围绕“实践创新”的相关研究和课程的开展则相对薄弱。
通过近年的课程设计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微课(微课程)比赛等可以看出,武术等体育基础课程创新主要体现的无非是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但其设计思路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又不符合一线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多屏幕授课和无人机等信息化手段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其推广性和实践性差,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教育目标
[8]。
2 武术基础课程服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意义
2.1 武术基础课程服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意义通过对职业院校武术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增加了武术教育意义、教育手段,丰富了体育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拓展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为高职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和武术项目在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完善,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修订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对促进课程思政服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2 武术基础课程服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通过对江苏省、辽宁省多所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情况和体育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武术等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运用融合合作学练、小组竞赛等武术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前后大学生核心素养各维度的数据变化,来验证武术课程教学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以帮助大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3 挖掘武术自身项目优势,发挥武术的良好思政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融入了传统哲学、传统美学、中医学、传统药学、传统兵学、民俗学、环境学、材料学、加工制造等诸多学科精髓,是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也是当前进行融合型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能在当前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当前教育理念的发展,公共武术课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需要,还要着眼“五育育人”和专业人才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能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今后社会的良性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成员。武术由于其复合型的教育特点,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渠道。
3.1 武德教育提升道德水平“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习武德为先”,武术教育对武德有着极高的要求,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习德、学礼的良好途径。武德和武礼包含抱拳礼、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保家卫国、维护正义等。
武术礼仪和武德教育不仅仅是武术表面的仪式感,而是通过武术的礼仪及行为的仪式,让学生从中践行德的洗礼。上课时,师生不仅问好要行抱拳礼,而且在互相配合、完整练习的始和终都要行抱拳礼;武德不仅仅存在于武术练习过程,还存在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将武德通过语言渲染和抱拳礼的仪式,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有效改造和升华,同时通过相关武术视频等资源的打造,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康观。
3.2 正义感与责任感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能为大学生群体打开正义之门。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武侠故事等深受大学生群体的热爱,通过电影、小说和课堂故事讲解,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在课程设计中加大该部分的设计力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国术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来重新解释“侠”的时代定义,帮学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新塑造“侠”的形象,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周恩来总理诞辰及逝世纪念日,向学生讲解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事迹和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呕心沥血,从而激发学生对伟大人物的追思和怀念,激发爱国热情。随后笔锋一转,殊不知周恩来总理其实为“大侠周恩来”,吊起学生学习欲望之后,进而讲解周恩来总理不为人知的“武林奇缘”。从小时候的救国梦,到南开求学时拜师韩慕侠,再到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政治主任、中央特科负责人,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建国后三年困难时期的身体和意志的坚持,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信仰意念和长期习武下“侠”的体魄,很难相信一个普通人能做得到。通过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进而又可以拓展到毛泽东主席练武的故事以及邓小平同志与太极拳的情缘,进而在激发学生强大习武热情的同时,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3 武术器械等武术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辅助专业人才培养武术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既包含了赤手空拳的白打,更包含了琳琅满目的各类武术器械。通过武术器械讲解、演练和传统手工制作,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动手能力。
伴随着武术演变历程来讲解不同时期的武术器械,既能让学生领略武术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展现形式,还能基于历史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科技水平等因素进行融合教学。历史上,先进的科技往往首先应用在兵器等武术器械上,例如正是由于汉代钢刀替代了铜剑、弩机替代了弓箭等强大的科技进步,才促成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举;宋代科技大大进步,火药、床弩等黑科技的应用,使得人们眼中的“弱宋”能在地理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战争获胜率;元朝的蒙古骑兵挥舞着恐怖的“上帝之鞭”,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然而却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被朱元璋领导的大明军队赶回了草原,其原因之一就是大明军队三眼铳等火器的应用。
历史故事伴随着武术器械的展示和手工制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还能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职业院校及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确立的创新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创新和基础课程对专业人才的辅助培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弓箭为例,从其制作原理、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出发,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繁琐,逐步进行工艺创新和过程创新,玩具弓、反曲弓、铁皮弓、复合弓等逐层推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也能使其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印象深刻而久远,其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制度自信等的影响也较其他教育形式深刻许多,其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3.4 过程教育磨炼意志武术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武术的练习过程也是大学生群体磨炼意志和强化性格的过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以及“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这些武术谚语,几乎是中国教育各阶段用于强调意志磨练的专用词汇。而当前有些大学生意志薄弱,不能吃苦耐劳,以及挫折经历过少,致使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教育存在很大不足,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埋下了很大隐患,事关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开展武术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强,很多高校的武术课堂都已经形成了室内专业场馆的授课,各种场馆设施甚至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高校体育课程软硬件设施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近年来学生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下降等问题的集中爆发。学校教学设施的发展和改善本身是好事,但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也应与时俱进,进行科学设计和发展,促进学生相应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当前高校体育课堂,特别是武术课堂,需有效地将先进的室内场馆设施和室外武术练习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武术技术教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设计,将思政教育立于和技术教育等同的位置,特别是在武术课堂对大学生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内容中,更应该有效去结合气候等因素设置“障碍”,有效引导学生去突破障碍,从而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
3.5 传统美引导正确审美武术练习讲究“动静快慢、高低起伏”的节奏感,搭配传统武术服装,是传统文化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学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传统中国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要求。通过武术对传统美练与赏的体验,以及正确审美的引导,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及后疫情时期,能让学生正视健康的价值,重新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审美观。通过武术这个传统文化的大熔炉,融合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重塑学生传统文化审美,树立文化自信。例如,在武术练习时融入传统古琴的经典曲目,既能陶冶情操,也能提高学生武术审美,还能借机向学生传播古音乐“五音”文化,使学生正确认知“五音”与身体健康(特别是“五脏”)的关系,开拓学生思维。结合武术高低起伏、动静快慢的练习节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树立民族与文化的自信心。
3.6 团队教育培养团结与竞争观念武术练习过程是团队协作的过程,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融入性,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向社会生活转变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学好今后安身立命、借以生存的专业知识和本领,还要学会怎么和谐融入社会,做好一个社会中的人。从个体角度来讲,开心需要满足个性的发展,但从社会的共性角度来讲,社会融入性某种角度上意味着生存。所以在高校武术课堂中,个性与共性要共同发展,既要满足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融入性。
高校武术课堂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技术学习、思政开展、辅助专业、正确审美,将社会融入性和人格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内容来设计和实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学会合作,正视竞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武术课堂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中要有效采用分组法,有效指导学生团体协作,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和特长,解决课堂开展中的问题,达成目标。这种团结协作不仅限于课程动作的学习,还包括话题讨论、作业完成、手工制作、资料收集等诸多方面。
4 总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今后高职院校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事关我国基础型建设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武术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武术礼仪等武德教育可以使学生正三观,端正学习态度;武术“侠”的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丰富的武术器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可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武术动作韵律以及武术服饰等传统审美,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美等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技术的练习,在当前社会中更在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使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学会成长,使学生在竞争中得到升华。武术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从思想到技术,从基础课程到专业领域,从课程学习到社会成长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以提高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1]董秀华,辛治国.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思政实践[J].
当代体育科技,2021(7):186-188.
[2]辛治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J].
当代体育科技,2020(2):199-200.
[3]辛治国.全球化背景下的太极拳国际化传播模式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9(12):201-202.
[4]辛治国,董秀华.“立德树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课堂融合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21(7):121-124.
[5]辛治国.武术门派宗法思想与武术的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1):92-94.
[6]白莹,叶信治.以课程为载体的大学教学和
科研协同育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36-43.
[7]杨宗友,夏思永.多重课程实施模式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5):111-115.
[8]辛治国.武术的商业化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12(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