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对其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美术“欣赏·评述”实践在中小学生艺术启蒙
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本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文学性,这为其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实践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在“视域融合”语境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实现“欣赏·评述”实践的目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绘本,视域融合,欣赏·评述,伽达默尔,策略
当前,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堂中,优质教学资源尚显不足,表现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匮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难以得到持续加强。在“视域融合”语境下,探讨绘本的艺术欣赏功能,促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评述”实践中学会审美感知,增强文化理解,丰富内心生活,应该是
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绘本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重视“人”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儿童教育。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编写了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教科书——《世界图解》,他在书中竭力主张教科书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并且要求生动有趣,富于文学的意味。该书是其代表作,被公认为是欧洲插图儿童书的雏形。
绘本在西方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1902年,毕翠克丝·波特创作了《彼得兔的故事》,该书里的图与文结合得十分完善。20世纪20年代,婉达·盖格创作了《100万只猫》,完整表现了现代绘本的基本特征,被认为是真正意义的现代绘本。绘本里面的图画,无论是色彩搭配、线条勾画,还是图像布局、空间设计,都具有美术的典型特征。更重要的是,绘本不仅用文字和图画讲述故事,而且巧妙地运用封面、封底、前后蝴蝶页突出主题、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彰显了文、图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1]。总之,绘本是一种用单纯有趣的方式讲述人类奥秘的综合艺术。
2.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要概念。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可能,使人类更清晰地认识到存在的本质。“视域融合”理论认为理解比语言更重要,语言仅仅是人类表达的工具,理解决定语言的意义,决定存在的本源。理解不同,语言的意义不同,存在的方式也就不同。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对于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全部生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用,它规定了作为有限的、历史存在物的人的限度,也规定了作为心理与认知主体的认识限度和人生体验的意义范围
[2]。
“视域融合”为绘本的审美欣赏提供了可能,美术“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欣赏之后的阐释,用绘本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因为绘本的创作基于对儿童认知和儿童视域的了解,是绘本创作者和儿童视域的融合。“视域融合”理论为绘本教学提供了基于理解和创生的课程教学,因为
教师和学生的先验不同,又因为绘本图像表达的空间延展性,图画和语言共同表达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格式塔效果,使绘本欣赏基于理解具有创生的可能性。
3.“欣赏·评述”“欣赏·评述”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四大艺术实践内容之一。“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3]。这种审美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美术作品,真正感受作者的创作心境和作品的魅力。“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联觉与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
[4]“美术欣赏更侧重于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美术批评侧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识与评价,美术鉴赏则包含感受、体验、鉴识、批评、想象、再创造等行为。”
[5]欣赏是儿童的视觉语言游戏,从应用的角度学习艺术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评述是把对图像语言的理解转化为文字语言(书面语或口语)的过程,也是对视觉语言进行理性评判的思考过程。中小学校开足美术课时,并在美术课堂中科学设置“欣赏·评述”实践环节十分必要,美术“欣赏·评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美育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世界、欣赏人生。
二、绘本在美术“欣赏·评述”实践中的应用适切性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欣赏教学日渐得到肯定。现代儿童绘本集文学的哺育和艺术的熏陶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审美性,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一种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绘本比较适合用于美术“欣赏·评述”实践。
1.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实践的目标要求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欣赏·评述”的内容予以明确,即欣赏身边的美、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等。美术课程标准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欣赏·评述”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艺术(美术)标准时认为,艺术(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6]。绘本作为艺术与文学欣赏的一种形式,其清新的画面、艳丽的色彩、生动的故事情节,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启蒙等方面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艺术实践的要求。
2.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实践的内容要求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看,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出于功能目的创造器物,因此,艺术最先存在的是其社会功能。后来,人们在创造器物的过程中感悟到生活中的美,如颜色的搭配、线条的流畅、布局的和谐等。创作者于是把这些美的元素连同自己的情感一起倾注到器物的制作中,艺术品因此而诞生。艺术品随之成为上流社会人士收藏的物品,艺术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独享的东西。19世纪,公立学校运动开展,出于
工业生产的需要,视觉艺术成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设置的科目之一,艺术不再只是个别群体的独享物品,普通人也可以学习艺术。从此,美术教育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绘本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具象性加强了美术语言的共通性,同时成为其综合力量强大的原因,因而扩大了美术课程的内容。视觉艺术作品直接通过身体的特殊行为(如“看”)体验,视觉艺术作品引发的理解、感情和情绪是这种体验的重要部分,情绪本身拥有认知成分。由于其来源于感觉器官,所以具有直观性。当其他学科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越来越远离生活时,学科壁垒成了专业交流的障碍。美术学科则恰恰相反,视觉文化的泛化促进了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也加强了美术学科的综合性。中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内容的生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寻找符合儿童认知能力、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教育资源迫在眉睫。绘本是一种十分适合的资源,类似儿童的艺术博物馆,集文学的哺育和艺术的熏陶于一体。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开发绘本,课堂教学可选择的绘本资源日益丰富、充裕。
3.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
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优秀艺术思想的精髓,触摸灿烂的中华经典艺术作品,从而提升文化自信,丰富内心世界。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挖掘、整合优秀艺术文化,并赋予其时代特色,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产生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传承中国艺术。
绘本是一种由绘画延伸的大众文化,甚至是当前时代的一种典型的视觉文化,是文学与美术的交叉
[7]。诺德曼在谈论绘本艺术风格时认为:“对图画书来说,一个艺术作品仅仅表现艺术家的个性,对作品毫无意义,要表现文本的独特个性。”
[8]我国首部绘本电影《向着明亮那方》从家庭题材着手,通过7个故事短片——《小兔的问题》《萤火虫女孩》《小火车》《蒯老伯的糖水铺》《哼将军和哈将军》《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展现出亲子之间、兄弟之间、友邻之间的浓浓温情。在陕西省希望工程“比翼行动”教育信息化公益项目培训——基于新课标的文化中国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研讨交流会上,鲁子问教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观众展示了绘本教学《A Clear World by Pangu》,借助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4.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方式培养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某一学习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用一科以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并做到举一反三。绘本图文共同叙事,达到“图·文”的效果。在绘本中,图画为文字提供语境信息,或文字为图画提供语境信息
[9]。教师在绘本教学中至少可以向学生传递三方面的知识:一是美术技能和欣赏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二是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三是弥补其他学科知识的欠缺,绘本中还包括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些都是跨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10]从这个角度看,绘本能够架起个人知识和公共知识的桥梁,无疑会为中小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帮助。
三、“视域融合”语境下绘本在美术“欣赏·评述”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1.绘本创作者要与儿童视域相融合绘本是成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借助图像和文字,以儿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释世界的一种媒介
[11]。从这个角度看,绘本融合了创作者和儿童的视域,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绘本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因此,绘本是以儿童的视角,以图像为主,图文相互配合表达儿童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门综合艺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话产生新的意义。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基于儿童视域形成绘本;在绘本流通过程中,读者基于绘本形成多个视域的融合。
“视域融合”是通往理解的一条道路,是艺术阐释、美术评论的一个视角。在绘本创作之初,文本故事创作、绘本图画创作都是基于儿童视域的视域融合,其中蕴含着创作者的理解视域。诺德曼在《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中提到:“最成功的图画书常常是文字和图画都出自同一个人。”
[12]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绘本大多是世界上获奖的优秀作品,其可读性与艺术性都很强。优秀的绘本大多出自杰出艺术家之手,他们用图画进行艺术表达,用文字进行思想启蒙,展现了丰富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不仅让儿童享受精美的文学故事,而且让儿童的艺术情操得到熏陶、艺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要与学生视域相融合绘本艺术欣赏以感知和理解文本为基础,经由想象的作用,形成意象
[13]。教师在绘本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建立与学生视域的融合关系。绘本的欣赏阅读是绘本文本创作者、绘本图画创作者、书籍装帧设计者、绘本朗读者和儿童读者多主体基于理解的视域融合的结果。一幅图可以涵盖空间,将视觉上感知的对象直接表现出来,但是难以清楚表达因果关系;文字可以涵盖时间,蕴含强烈的说明性,却难以呈现出视觉上的整体感。绘本每一幅单独的图片都具有独立的阅读意义,这一系列图片的组合构成富有哲理的文学故事,使读者同时进行线性文本和非线性图像的阅读。正是由于绘本在结构与意义生成中的特点,意义的叙述和阐释才变得多元与丰富。教师和学生同时阅读欣赏一本绘本,会因其图画空间表达的延展性,使基于前经验的理解出现多元性,也就出现了基于个人理解的“视域融合”的多元性。教师开展绘本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图片之间的连接向学生传递故事情节和意义,这种传递需要与学生的阅历、理解力相融(可以适当拔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教学属于有效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教,学生可以有效地学。
要想让欣赏教学要产生“视域融合”的良好效果,教师就要从“局外观察者”变为“参与观察者”
[14],在和学生共同体验中,观察其言行,获得真实认知,进一步引导其达到“视域融合”。绘本创作基于儿童的视角,表达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儿童在阅读绘本时,能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教师既对儿童有深刻了解,又对美学有足够的认识,在同看一本绘本时,儿童倾向于叙述故事,教师倾向于形式表达。这种通过游戏、讨论、追问等交流的方式,使师生达到“视域融合”,既欣赏了故事,又获得了形式表达的自由,达成对绘本艺术的深层理解。
3.绘本风格要与“欣赏·评述”主题相融合在美术“欣赏·评述”实践中,因关注点不同,学生可能形成不同的倾向性,有的关注造型,有的关注设计,也有的关注风格,这就要求绘本的风格要与“欣赏·评述”的内容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李欧·李奥尼创作绘本《小黑鱼》时,为了表现水中的透明感,在透明玻璃上作画。李奇京的《狡猾的狐狸和红母鸡》是用泥塑做成浮雕的形式而创作的绘本。现代绘本的制作将设计元素鲜明地引入绘本的图文叙事,这让绘本成为艺术的综合体。绘本中的设计元素体现出以下特点:绘本版式设计的多样性,如,《100层的房子》系列、《月光男孩》等绘本改变了书籍的普通版式,在上下翻页的过程中,体会一层层向上、向下的空间感;绘本样式的多样性,如,《好饿的毛毛虫》《大闹天宫》立体绘本改变了书籍传统的二维平面形式,通过挖洞、折叠、伸开的翻页效果制造立体感;绘本阅读方向的多样性,如,《胆小如鼠的巨人和胆大包天的睡鼠》可以从前往后也可从后往前阅读,两个好朋友在中间页相遇,《逛了一圈》正着拿和倒着拿都可阅读,读者通过不同的形象表达可以体会到设计的高妙。
4.绘本内容要与“欣赏·评述”方法相融合美术语言是人类用视觉形态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社会现象,由材料、技法、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构成一定的系统
[15]。对美术语言的掌握是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语言了解美术作品和身边的视觉符号,通过对美术作品和身边的视觉符号理解社会和人类。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一样是人类文明化过程的产物。艺术作品由多种图像符号组成,承载着创作者对艺术的情感,包含对艺术的挚爱和思考。
绘本兼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的简易特点,比较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绘本的美术特点足以让学生赞叹艺术的美妙,绘本的故事特点足以让学生感叹文学的魅力。把绘本阅读与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看图评画、望文见境,完成美术“欣赏·评述”的艺术实践。
结语“欣赏课程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在信息进行反映、选择、联合、内化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整个接收信息的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16]“视域融合”是通往理解的一条道路,是艺术阐释、美术评论的一个视角。现代视觉文化充满各种图像符号,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变得尤为重要。“视域融合”的美术欣赏有表层的感性层面,有基于文化背景的理性层面,还有基于审美形式的创造层面。绘本表达的是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贴近儿童的经验,特别是绘本的图画和文字可以互为语境,其可以成为美术“欣赏·评述”的脚手架,降低美术“欣赏·评述”的难度,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基金项目:该文系云南师范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
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双减’背景下绘本欣赏阅读在小学课后服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JSJJ22-A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安海霞.绘本,呵护童心、唤醒童心——小学绘本阅读实践与思考[J].美术观察,2020(6):26-28.
[2]徐继存.课程理解的意义之维[J].教育研究,2012(12):71-7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4]常锐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美术分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427.
[5]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38.
[6]胡知凡.全球视野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33-434.
[7]祝帅.漫谈“绘本文化”[J].美术观察,2020(6):22-24.
[8][12](加)佩里·诺德曼.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陈中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115.
[9]唐小为,唐韧.绘本“文·图”实现路径的语用学阐释[J].出版科学,2019(3):39-44.
[1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5.
[11]杨忠.以绘为本抵心问道——日本现代儿童绘本叙事结构的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48.
[13]洪妍娜.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107.
[14]王鉴.课堂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23.
[15]王大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97.
[16]屠美如.现代儿童审美——艺术教育研究: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