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余林玲
摘 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围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核心概念深入剖析,简要阐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特征,着重分析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围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实践摸索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我国民族舞蹈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传承规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23)05-001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余林玲主持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白马藏族‘跳曹盖’舞蹈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MWYB202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林玲(1991—),女,四川广元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舞蹈学、民俗学研究。
舞蹈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世界舞蹈领域中,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仍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该舞蹈能展现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趣,意义重大。但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形势愈发严峻。通过掌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采取有效举措来推动该舞蹈文化的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
一、民族民间舞蹈特征第一,生活化。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于千百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反映出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与居民精神面貌。第二,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民间舞蹈最为突出的特征,在舞蹈中又常常融合了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
[1]。第三,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通过舞蹈传递和表达深厚的情感,无论是对生活的热爱,还是对自由的向往,都展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第四,传承性。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长期传承发展而来。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规律第一,文化传承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影响明显。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是任何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外在条件,从古至今,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诞生与传承的过程中,开始展现出其独特的规律。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生活幸福稳定后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从宏观上看,国民经济的大环境繁荣昌盛后,国家的相关部门才能提供关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的资金支持,并且也能更顺利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活动。从政治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只有拥有稳定的社会局势,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利于开展各种和民族民间舞蹈有关的活动实现文化传承。稳定的社会局势下国家也会出台关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创作与完善,为舞蹈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就是要具备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双要素。换言之,社会越稳定,经济水平条件越好,那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往往会更加顺利,社会群众对于该文化的认知也会更深刻
[2]。相反,倘若是社会动荡,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必定没有精力来进行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更难谈对该文化的传承。
第二,文化传承发生于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猛烈冲击,我国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程度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各界专业学者和舞蹈人士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不仅研究数量多,且角度和学科多样(如围绕音乐舞蹈、职业教育、文化传承等),在现阶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各大高校愈发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均开设了相关的专业,旨在培养更多的具备民族舞蹈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例如河北体育学院开设了舞蹈表演(民族民间舞)专业、南京传媒学院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含江南舞方向);(3)从政府层面上看,国家近年来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保护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等,均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3]。也正是由于社会各界均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中,才创造出更好的条件推动该舞蹈文化传承。
第三,文化传承中逐渐有多元化与商业化的特征。新时期下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多,舞蹈文化也有机会借鉴和分享。如此,能有效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舞蹈文化。如今我国旅游行业和服务行业也得到发展,许多旅游景区会将民族舞蹈作为其特色来开展商业化表演,则加剧了舞蹈的商业化。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盲目创新破坏了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
[4]。部分人受到利益蒙蔽对民族舞进行盲目创新,如此本末倒置的做法必定会损害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破坏舞蹈的原生态。还有少数人在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时未深入实地去调查研究该舞蹈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意义和内涵,却盲目地改变舞蹈动作,这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匹配,破坏舞蹈原生态的同时还能损害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第二,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正确认知。虽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下,人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注度提升,但是若要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要着眼于思维问题。部分艺术从业人员对民族民间舞蹈了解不深,只关注到表演这一外在层面,对舞蹈文化的认知非常浅薄。与此同时,近年来的网络文化如火如荼发展和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部分人会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片面地认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和时代发展脱节的“落后”文化,无疑会严重阻碍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解决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问题的策略
(一)发挥地方优势,推进原生态与民族民间舞蹈有机融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应发挥地方优势,营造更为和谐的艺术环境,并促使相关人员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为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提供扎实的根据。我国不同民族均有着其独特的传统节日,丰富的节日能为民族民间舞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例如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该原生态节日和傣族舞蹈有机融合,能达到更理想的舞蹈文化传承效果。“光邦”鼓舞是傣族歌舞中的重要组成,它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支那乡,该舞蹈多是群体性表演,有几十个鼓同敲共擂,节奏灵活多变,激越强烈,鼓手们边敲鼓边默契配合跳舞。又如将蒙古族舞蹈和摔跤活动的有机融合,所创设的舞蹈《蒙古族摔跤组合》飒爽豪迈,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开朗豁达的性格、热烈昂扬的草原生活和民族文化,有效推进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内外兼收”,利用语言文化与非语言文化手段传承“内外兼收”指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不但要保留其古老的民族特色,也要科学合理地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先进舞蹈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内外兼收”的比重。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本身出发,要尽可能地保留舞蹈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同时也要注意顺应时代的发展,创设出更多贴近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接纳国外先进文化,给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增添新鲜的
活力和艺术气息。在此过程中要格外重视,不可随意照搬套用国外的舞蹈艺术,必须植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刻内涵。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可采用语言文化、非语言文化两种手段。第一,语言文化手段。新时期下的人们可从历史资源中学习,查找大量的文献史料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并梳理和汇编舞蹈文化资料
[5]。第二,非语言文化。非语言文化主要指参与民族民间舞蹈有关的活动,例如组织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赛,开展民族舞蹈大讲堂、民族舞蹈训练教学、将民族舞蹈的服饰元素应用到人们日常服饰中等。
(三)重视群众参与,发展广场舞蹈并建设完善的舞蹈舞台新时期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愈发重视身体锻炼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有部分中老年人在业务时间开始热衷于广场舞。广场舞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通过发展广场舞并将其与民族民间舞蹈交融,不仅能用更简单、娱乐的方式向民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从侧面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以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狮子舞、龙舞、盘鼓舞、铜器舞为例,均能融入到广场舞的创作中。比如要将龙舞融入到广场舞中,要先结合个人的身体素质来配备好“龙头”“龙腰”和“龙尾”,并适当增加舞蹈人数,用更创新的方式来发展广场舞蹈,强化群众的参与并利于传承和弘扬舞蹈文化。同样,还有藏族舞、维族舞、秧歌舞,都能有效和广场舞融合。舞蹈的呈现大多要借助于舞台,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而言,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为此要加大对舞台的建设力度,配备专业的灯光设备、民族舞表演道具、服装等,如参考羌族传统民间舞蹈《羊皮鼓舞》、河北民间舞蹈《生如夏花》等舞台设计,能充分展现出民族舞蹈的精神和魅力,获得观众认可。
(四)借助科技手段,通过网络渠道推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给新时期下的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首先,利用“互联网+”来大力营造弘扬民间民族舞蹈的氛围和积极舆论环境,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该舞蹈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与当地政府结合搭建民族民间舞蹈宣传平台,政府还可设立专项资金,全力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其次,利用“互联网+”来完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体系。一方面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开展具备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教育工作,引导更多的青年群体深刻了解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并积极开创出和该舞蹈更多的合作。与此同时,可举办和民族民间舞蹈有关的网络视频大赛(如bilibili上的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风之马),并将相关舞蹈的视频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软件平台来展示,获得更多粉丝“点赞”。如获全国网络舞蹈大赛特金奖的《纳孜尔库姆》、第十届荷花奖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组《奶茶飘香》等在网络平台上备受好评,推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五)拓展发展渠道,结合多元手段保护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拓展渠道,可通过实施现代化改造、民间舞蹈进校园、融合旅游产业创设舞蹈文化品牌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在云南许多旅游景点中设立了专门的大屏幕视频展厅,用于展示傣族舞蹈《云之南》,为游客展现色彩浓厚的傣族文化,传统且古典的服饰和配乐,使游客感受到舞蹈中所传递的坚韧勇敢气质和维护乡土祖国的情感。其次,结合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护方法。(1)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生态保护。落实对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资源普查工作,建立起完备的记载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资源库。可参考云南省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生存环境的建设并做好宣传,努力构建和谐、平稳的舞蹈文化生态环境的经验。(2)建立健全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民间舞蹈保护体系,建立民间舞蹈遗传目录,且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带头作用来参与到对舞蹈文化的保护中
[6]。(3)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结合。静态保护指将舞蹈文化转换为光盘、数字化产品等,动态保护则是对民间舞蹈文化加以开发、利用,以延续民间舞蹈文化生命。
五、结语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可采取的策略包括:推进原生态与民族民间舞蹈有机融合、利用语言文化与非语言文化手段传承、发展广场舞蹈并建设完善的舞蹈舞台、通过网络渠道推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结合多元手段保护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相信在准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基础上来采取可行策略,能帮助该舞蹈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继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1]满梦翎.舞蹈文化中的历史叙事及其价值体现———以苗疆走廊的汉苗舞蹈文化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22(7):154-160.
[2]孙鹏飞.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及文化传承[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8):97-99.
[3]肖继元.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文化空间的建构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3):86-90.
[4]何秋野.从文化角度解读汉族民间舞蹈艺术———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内涵及舞台运用价值研究》[J].语文建设,2022(5):88-89.
[5]孙洁.谈民间舞蹈的当代艺术价值———以采茶舞为例[J].
福建茶叶,2021,43(5):279-280.
[6]支桂衡.“花山岩画”作为地方民族舞蹈课程资源开发的探讨———评《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原生元素教学组合》[J].中国教育学刊,202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