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作    者】 梁秀英
【出    处】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4期
【标    签】 初中教育  生活教育  教学研究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请联系我们!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梁秀英

(吉林省抚松县泉阳镇中学  134505)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向青少年普及法治知识、培养守法意识、参与法治实践的思政课程,也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应当积极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生活态度,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文章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及意义出发,着重研究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应用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应多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导致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初中阶段是学生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创设富有生活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布置注重生活体验的课后实践活动等,通过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素材,并将其融入与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并强化生活经验与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联系与互动,以真正促进知识的内化,使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中经典的生活化教学理论,主要包括胡赛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中,都强调了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就是采用以生活为根基的新型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提倡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提倡将理论知识的传输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力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道德与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2.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在该课程教学中,通过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创设富有生活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布置注重生活体验的课后实践活动等,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与个性化智慧掌握理论知识,理解社会实践问题,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是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材料,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作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思政知识不仅更容易接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培育其正确的法治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1.课前阶段


一是做好学情分析,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前生活化教学策略,主要是做好学情分析和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前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前就提前预习与掌握所需知识,使道德与法治的观点与理论在课前就深入学生内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其中,教学目标是指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关键是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的正确培养。为此,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做好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通信软件等方式,提前向学生提示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包含生活化的教学视频,利用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并方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开阔学习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课程内容的生活化问题考察,以提前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兴趣、知识薄弱点等,并由此方便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展开针对性教学。

例如,在七年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该节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对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有一定的基础和了解,但是对于生命的可贵还是缺乏系统了解,部分学生甚至有残害小动物、取笑残疾学生的行为发生。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树立起善待自然、善待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观念,在课前教师就可利用网络向学生传输相关生活化的学习视频与资料,如《原野中的一生》视频向学生展示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相信,一只狗的魅力》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每一种生命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它们的一生,感受每一种生命都是有其价值的等。通过在课前就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生活化的视频材料,感受生命之美,初步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总体而言,通过做好学情分析、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以及针对性地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质,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与基础。

2.课中阶段

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最好的学习素材,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体验相接近时,不仅更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特征,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使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等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该节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播放《精忠报国》这一学生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歌曲作为教学情境导入,并引导学生跟唱,利用歌曲与环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又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该节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当地家乡的民歌视频作为生活化教学情境导入,利用耳熟能详的民歌曲调以及民歌MV视频中家乡风景的展示,拉近学生之间的文化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呢?”“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些什么?”并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总结中华文化和家乡文化,最后看哪一个小组总结得多,认识得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感染力,也由此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社会生活是快速发展的,每天都可能有许多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时事新闻发生,但教材中却无法体现。而如果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时事新闻,结合热点事件讲解教材理论知识,如新冠疫情、国内外食品安全、航空航天事业等,这些时政热点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例,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树立正确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建设美好祖国》该节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近年来祖国取得成就的自豪之情,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成就,如我国在2016年后,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在2018年,嫦娥四号火箭,正式登陆月球;在2021年,天问一号在火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对火星的探测,等等。让学生深刻感受祖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的进步与发展,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而言,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话题,不仅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掌握,而且生活化的微视频或图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心理特征,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的生活化教学主要布置注重生活体验的课后实践活动,利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巩固,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使课堂中教导的道德与法治理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与道德品质。为此,在课后阶段教师应当通过多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制作等方式,以强化知识实践应用,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将道德与法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该节课程的教学中,课后可发布“我们身边的动物伙伴”“我们身边的植物伙伴”这两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课题展开社会实践调查,以强化学生在课后阶段的知识巩固。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以替代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仅使学生的课后学习兴趣更高,也能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调查中,仔细观察感受每个物种及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导致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意识与行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挖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素材,并将其融入与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学会生活,真正促进知识的内化,使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付天增.联系生活活化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J].天津教育,2022(30):159-161.

[2]马俊仓.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96-98.

[3]邢敏.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2.

[4]刘冬.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21.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