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相融在初中生物思维培养中的应用
王新影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十二中学 130500)
摘要:五育相融理论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非常倡导的一种新育人理念,它将传统
教育教学中相互独立、相互分割的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教育元素,共同构建为统一的、和谐相融的教育体系,以此力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文章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五育相融和思维培养的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五育相融”在初中生物思维培养中的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五育相融 初中生物 思维培养 应用策略
2019年,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倡议书中,明确提出了“五育相融”这一新理念,并指出“各地区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有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五种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五育相融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推动的顶层设计,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方针。初中生物的思维培养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支柱。因此,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培养效果,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积极渗透五育相融理论,以促进教学中五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全方位发展,实现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培养。
一、五育相融和初中生物思维培养的内涵1.五育相融的内涵“五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也是由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教育元素所共同构成。五育相融理论,并非五个教育元素的简单拼凑与整合,而是对其同等重视,不得偏废,意在实现教育教学中实现“五育”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以此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2.初中生物思维培养的内涵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生命活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即生物学科教书育人价值的重要展现,是
教师教学实践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在2017年颁布的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其中,科学思维作为初中生物新课标着重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学到的生物学概念以及理解的生物学规律,在经过提炼与升华后,用于理解各种生物学相关知识、现象与事件的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观念。
二、五育相融的教学应用策略
1.渗透五育相融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基于五育相融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就是在课堂中除了智育以外,还应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四个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从而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以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突出教学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及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此,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做好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并明确五育相融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通信软件等方式,提前向学生提示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供包含德育、美育、劳育等元素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利用富含“五育”元素的教育资源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并方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开阔学习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贴近“五育”元素、贴近课程内容的生物化问题考查,以提前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兴趣、知识薄弱点等,并由此确定五育相融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初中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该节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多地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了解两栖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环境。在课前就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传输相关富含美育、德育等“五育”元素的学习视频,如蝌蚪的发育过程,青蛙繁殖过程等视频内容,通过有趣、生活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生活美感,并提出“青蛙鸣叫的意义?”“青蛙抱对的意义?”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与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与环保意识等德育元素。最后,还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分小组排演“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本剧,使学生在表演互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其劳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总体而言,通过做好学情分析、明确五育相融的教学目标,以及针对性地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富含“五育”元素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更为后续顺利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就体验生活美感、增强劳动意识和体育意识,增进道德品质。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以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
2.基于五育相融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基于五育相融理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建议积极采用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以改变传统生物教学中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生物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兴趣,促进“五育”元素的课堂融入效果,实现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一是建议多采用PBL教学。近年来,问题化教学已成为核心素养本位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词。基于五育相融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在教学中按照与教学目标的关联重要程度设定3~5个,突出要探究的核心问题与“五育”教育元素。问题式教学最主要是注重创设生活化、贴近学生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五育”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在此期间,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五育相融”理念,也提升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该节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概念与过程,可以在课堂正式教学前,播放家蚕的饲养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以及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介绍等视频内容,然后提出“家蚕的发育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家蚕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点有哪些呢?”“丝绸从何而来,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等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分组探讨。通过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富含“五育”元素的教学问题,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感染力,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视频内容从中体验到生活美感,从家蚕辛苦养殖的过程中增强其劳动意识,从丝绸之路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等道德体验。
二是建议多采用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移动设备等为载体,以数字化通信为基础,充分实现远程通信与迅捷传播的技术集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实现对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格式载体的编辑与展现,也能富含“五育”元素,其多样性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跨时空的迅捷传播,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为此,建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五育”教学情境,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融合课堂。借助于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多样性、“五育”教育资源丰富性的特征,可以创设出更加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习焦点专注于教学活动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通过信息技术也有利于唤醒旧知,使知识间的关联性更强,学生也能对生物教学中的新知识点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例如,初中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中,由于肺与外界气体、血液交换过程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理解可以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可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实验,模拟人体肺部气体的交换过程;利用新冠患者接受ECMO人工肺治疗的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和认识到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等,以创设富含“五育”元素,且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仿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视频中体验生活美感;从对人体肺部重要性的认识当中,渗透应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德育元素;从比较和测量肺活量差异性,引导学生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强其体育意识。此外,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化情境创设,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发展。
3.开辟五育相融途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除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重视“五育”元素的课后延伸,以开辟五育相融的新途径。在课后应积极通过创新与拓展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此外,课后阶段将生物知识的巩固与“五育”教育元素紧密结合,也能使得课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生物知识给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真正获取“五育”的良好锻炼与培养。为此,在课后阶段教师不应强调一味地反复练习与机械记忆,而应当通过多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竞赛活动、表演活动等富含“五育”元素的教育方式,以强化知识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素养。
例如,在《用药和急救》的教学中,课后发布“车祸现场急救”“溺水现场急救”“触电现场急救”“煤气中毒现场急救”这四个富含“五育”元素的研究性课题,并引导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课题,展开知识调研和课后急救竞赛,以强化学生在课后阶段的知识巩固。通过社会实践调查、课后表演活动、课后竞赛活动等方式,以替代传统繁重的题海作业,帮助学生形成关注健康、关爱家人的良好道德情感,获取生活美感体验,在实践调查和表演竞赛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体育意识,综合实现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初中生物的思维培养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支柱。因此,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培养效果,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更有必要积极渗透五育相融理论,以促进教学中“五育”的渗透与融合,从而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真正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1]魏善春.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重构:样态、理念与实施[J].中国
教育科学,2020(03):22-26.
[2]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范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03):17-19.
[3]杨丽.“五育融合”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及实现之策——基于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28-131.
[4]刘登挥,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