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ING主营:论文代发、论文查重、专著出书,since 2008.
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

五育相融在初中生物思维培养中的应用

【作    者】 王新影
【出    处】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4期
【标    签】 初中教育  生物教学  人才培养 
【来    源】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提    示】 本站为《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诚信可靠;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请联系我们!

五育相融在初中生物思维培养中的应用

王新影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第二十二中学  130500)

摘要:五育相融理论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非常倡导的一种新育人理念,它将传统教育教学中相互独立、相互分割的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教育元素,共同构建为统一的、和谐相融的教育体系,以此力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文章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五育相融和思维培养的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五育相融”在初中生物思维培养中的教学应用策略。

关键词:五育相融 初中生物 思维培养 应用策略

2019年,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倡议书中,明确提出了“五育相融”这一新理念,并指出“各地区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有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五种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五育相融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推动的顶层设计,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方针。初中生物的思维培养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支柱。因此,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培养效果,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积极渗透五育相融理论,以促进教学中五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全方位发展,实现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培养。

一、五育相融和初中生物思维培养的内涵

1.五育相融的内涵

“五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也是由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教育元素所共同构成。五育相融理论,并非五个教育元素的简单拼凑与整合,而是对其同等重视,不得偏废,意在实现教育教学中实现“五育”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以此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2.初中生物思维培养的内涵

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生命活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即生物学科教书育人价值的重要展现,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在2017年颁布的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其中,科学思维作为初中生物新课标着重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学到的生物学概念以及理解的生物学规律,在经过提炼与升华后,用于理解各种生物学相关知识、现象与事件的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观念。

二、五育相融的教学应用策略

1.渗透五育相融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基于五育相融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就是在课堂中除了智育以外,还应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四个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从而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以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突出教学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及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此,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做好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并明确五育相融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通信软件等方式,提前向学生提示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供包含德育、美育、劳育等元素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利用富含“五育”元素的教育资源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并方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开阔学习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贴近“五育”元素、贴近课程内容的生物化问题考查,以提前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兴趣、知识薄弱点等,并由此确定五育相融的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初中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该节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多地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了解两栖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环境。在课前就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传输相关富含美育、德育等“五育”元素的学习视频,如蝌蚪的发育过程,青蛙繁殖过程等视频内容,通过有趣、生活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生活美感,并提出“青蛙鸣叫的意义?”“青蛙抱对的意义?”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与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更好地渗透人文精神与环保意识等德育元素。最后,还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分小组排演“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本剧,使学生在表演互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其劳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总体而言,通过做好学情分析、明确五育相融的教学目标,以及针对性地在课前为学生提供富含“五育”元素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更为后续顺利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就体验生活美感、增强劳动意识和体育意识,增进道德品质。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以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

2.基于五育相融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基于五育相融理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建议积极采用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以改变传统生物教学中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生物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兴趣,促进“五育”元素的课堂融入效果,实现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一是建议多采用PBL教学。近年来,问题化教学已成为核心素养本位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词。基于五育相融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在教学中按照与教学目标的关联重要程度设定3~5个,突出要探究的核心问题与“五育”教育元素。问题式教学最主要是注重创设生活化、贴近学生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五育”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在此期间,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五育相融”理念,也提升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该节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概念与过程,可以在课堂正式教学前,播放家蚕的饲养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以及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介绍等视频内容,然后提出“家蚕的发育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家蚕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点有哪些呢?”“丝绸从何而来,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等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分组探讨。通过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富含“五育”元素的教学问题,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感染力,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视频内容从中体验到生活美感,从家蚕辛苦养殖的过程中增强其劳动意识,从丝绸之路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等道德体验。

二是建议多采用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移动设备等为载体,以数字化通信为基础,充分实现远程通信与迅捷传播的技术集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实现对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不同格式载体的编辑与展现,也能富含“五育”元素,其多样性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跨时空的迅捷传播,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为此,建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五育”教学情境,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融合课堂。借助于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多样性、“五育”教育资源丰富性的特征,可以创设出更加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习焦点专注于教学活动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通过信息技术也有利于唤醒旧知,使知识间的关联性更强,学生也能对生物教学中的新知识点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例如,初中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中,由于肺与外界气体、血液交换过程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理解可以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可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实验,模拟人体肺部气体的交换过程;利用新冠患者接受ECMO人工肺治疗的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和认识到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等,以创设富含“五育”元素,且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仿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视频中体验生活美感;从对人体肺部重要性的认识当中,渗透应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德育元素;从比较和测量肺活量差异性,引导学生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强其体育意识。此外,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化情境创设,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发展。

3.开辟五育相融途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除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重视“五育”元素的课后延伸,以开辟五育相融的新途径。在课后应积极通过创新与拓展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此外,课后阶段将生物知识的巩固与“五育”教育元素紧密结合,也能使得课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生物知识给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真正获取“五育”的良好锻炼与培养。为此,在课后阶段教师不应强调一味地反复练习与机械记忆,而应当通过多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竞赛活动、表演活动等富含“五育”元素的教育方式,以强化知识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素养。

例如,在《用药和急救》的教学中,课后发布“车祸现场急救”“溺水现场急救”“触电现场急救”“煤气中毒现场急救”这四个富含“五育”元素的研究性课题,并引导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课题,展开知识调研和课后急救竞赛,以强化学生在课后阶段的知识巩固。通过社会实践调查、课后表演活动、课后竞赛活动等方式,以替代传统繁重的题海作业,帮助学生形成关注健康、关爱家人的良好道德情感,获取生活美感体验,在实践调查和表演竞赛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体育意识,综合实现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初中生物的思维培养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支柱。因此,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培养效果,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更有必要积极渗透五育相融理论,以促进教学中“五育”的渗透与融合,从而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真正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对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魏善春.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重构:样态、理念与实施[J].中国教育科学,2020(03):22-26.

[2]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7-19.

[3]杨丽.“五育融合”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及实现之策——基于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28-131.

[4]刘登挥,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05):5-9.
 
本站承诺
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歪曲事实,“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1、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一定是正刊,拒绝假刊、增刊、克隆刊、会议论文集,否则全额退款。

2、论文发表之后,一定能够在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否则全额退款。(说明: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以所选期刊为准)

3、保证客户隐私,不倒卖客户信息,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坚持售后到底。


相关论文
篇名 作者 年/期
最新论文
服务与咨询